一个攀登者的足迹

——记公司“矿山楷模”、峻德煤矿许晓林

多年来,他一直用知识武装头脑、用勤奋解读信念,默默无闻地破解了一个又一个的科技关隘,撷取了一个又一个的领域桂冠。他就是被授予集团公司“首席技术专家”、公司“功勋科技工作者”,并获得全国“劳动模范”、“龙江工匠”和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煤炭行业“技能大师”等荣誉称号的现任峻德煤矿矿山电气设备维护安装公司经理兼党支部书记的许晓林。2023年3月当选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近日,在公司党委召开的“晴空一鹤排云上、星火传承八十载”主题大会上,许晓林荣获公司“矿山楷模”光荣称号。

许晓林个子不高、语言不多,但却勤于探索,勇于创新,敢于向难关叫板。自参加工作以来,他主动承担多项技术改革、攻关任务,对疑难问题不等不靠,总是积极应对,带领晓林工作室的多名技术骨干多次对峻德煤矿新井绞车电控系统、新井主提装载电控系统、新井绞车增容、新井主提绞车装载系统自动化等多个项目进行技术改造,他参与设计的“矿井提升机远程监测与智能故障诊断系统”项目,曾荣获国家煤炭工业协会科学技术二等奖。

峻德煤矿新井主提绞车承担着全矿250水平煤炭的提升任务,被称作煤矿安全生产的咽喉要道,其作用举足轻重。2006年以前,其装载设备的电控系统却一直采用手动控制,工作效率低、工人劳动强度大,且经常造成误操作而引起机械故障,严重影响正常生产秩序。

针对这一问题,许晓林大胆对该系统进行自动化改造设计。带领动力科技术骨干自行采购原件,经过多次安装、调试,重新组装、形成了以日本三菱FX2N型PLC为核心的控制器、24V电磁阀控制风路、日本OMRON 24V直流继电器信号隔离的自动化控制系统,该项改造项目经试运行,各项指标达到国际同类设备先进标准,在鹤岗矿业公司同类设备的技术上处于领先地位,解决了实际生产中的问题和需要,大大提高了安全性、可靠性,降低了工人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减少了岗位人员数量。这个改造项目,从开发设计到元件安装再到设备调试,全部费用不到2万元。而采购一套专业厂家的设备需要100多万元,仅此一个项目就为企业节约生产成本98万元。

“变频器”是把综机设备电压、频率固定不变的交流电转换为电压、频率可变的交流电的装置,具有调压、调频、稳压、调速等基本功能,可以使电机以较小的启动电流,获得较大的启动转矩,用以启动重载负荷,目前国内只有三家公司生产采煤机变频器,由于应用了现代科学技术,其内部结构复杂、价格昂贵。

面对厂家蓄意构建的变频器软件设置密码,只提供简单电控示意图,说明书无技术原理,出现故障必须整机返厂修理、不出售零部件的四道障碍,如果配件损坏,既影响设备正常运行又制约安全生产。更换一台新的变频器需要70万元的资金,返厂维修一次至少需要一个多月的时间,并且最少的维修费用都在20万元左右。

为了解决这一制约生产、耗资费时的难题,许晓林抽调技术骨干组成了电控攻关小组,他说:“因为不会维修、而使煤矿向采煤机电控生产厂家支付高额的费用,我觉得这是我们技术人员的耻辱!我们必须用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

在他的带领下,小组成员加班延点对“变频器”的100多个零件逐个解析,两个月内整理绘制出730、1210型采煤机全套电控图纸各30余页,在掌握原理的基础上,相继攻克了变频器硬件更换、软件编程等核心技术,成功修复了多台采煤机变频器。经历了几年的发展,现如今学习室为迎合生产的需要对斩波电机车电控、150掘进机电控、135掘进机电控、390及1510采煤机电控、高压开关综合保护器、电机保护器、软启动器等一系列设备进行攻关。

许晓林十分注重科技人才的队伍建设,把他们作为发展生产的核心要素,他经常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煤矿科学健康发展的第一资源!”本着这个观念,他竭尽所能地为科技人员的学习、成长创造良好环境,加强职工业务培训,重点培养年轻专业人才,提高相应待遇,从而带动全体职工技术水平和工作能力的提升。

根据企业生产实际需求,充分利用晓林工作室的专业技术平台,打破常规,拓宽人才培养的渠道和途径,开办各类电气专业维修培训班,为企业培养专业型、实用型技术人才。

2013至今,晓林工作室已举办了机电技术、电气维修、采煤机电控等各类培训班七期,培训人员210余人,他经常说:“技术创新必须要形成一个团队,借助整体的合力共同担当!”

俗语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众所周知,许晓林是个人才,国内很多知名企业都曾慕名来邀请他前去任职,曾有人出重金企图将他“挖”走,曾有人别有用心地劝他:“凭你的本事,没必要整日井上、井下地钻来钻去,累那样图啥?哪里的水土不养人呀?换个挣钱多的地方多好?何必整日穿着工作服死守在这儿……

他知道来者都出于善意,也是为他着想,但是,他都婉言谢绝了,“是这片热土培养了我,不但用我的名字命名了工作室,还给了我这么多荣誉,我走了,良心何安?再者,我舍不得离开矿山,更舍不得这些跟我在一起摸爬滚打了多年的弟兄们……”

在百里矿区,他留下了闪光的足迹;在人生的华章里,他写下了精彩的篇章。时光里,他永不止步,勇于攀登,向更高的目标挺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