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激情岁月谱新篇
第三节 火红年代取得重大成就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建设,国家急需煤炭。鹤岗矿区作为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在困境中拼搏,在改革中发展,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辉煌成就。
一、 建设新中国第一座竖井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十分重视发展煤炭工业。1949年11月, 燃料工业部部长陈郁主持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煤炭工业会议,确定1950年煤炭工业总方针,以全面恢复为主,除新建部分外,重点放在东北在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全国有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建设工程,鹤岗有4项被列入,除1项因故未能实施外,其余3项均得到很好的实施,从而奠定了鹤岗煤炭生产大发展的良好基础。
但是,当时的鹤岗煤矿所拥有的矿井只是日伪时期所建的小斜井,生产能力低,恢复矿井生产能力以后,有的矿井可以继续维持生产,大部分矿井使用寿命已经告终或即将告终,无法满足国家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因此,必须建设新井,大幅度提高煤炭产量。
东山竖井就是在这个时期建立的一个新项目,是由苏联援建的全国156项重点建设工程中投放在鹤岗的第1项。
在东山竖井区域内,自1945年开始即由鹤岗矿务局自行勘探,已查明此区域内煤层储存基本情况,且有充分资料证明煤质极佳。后来,由东北煤田地质勘探总局109队继续进行地质勘探。截至1951年年底,在本区域内共打出46个中等深度的地质钻孔, 孔深在170~200米之间,1952年又补充17个机动钻孔和8个手动钻孔, 并根据孔内所见结果提出补充地质报告。
地质报告表明,这个井田范围面积为3.75平方公里, 区域内共含9个可采煤层, 煤层倾角在18~36之间。修改后的地质储量为8646万吨,工业储量为6383万吨。以气煤和焦煤为主, 发热量高, 低硫低嶙,是良好的动力煤和冶炼用焦煤。
根据区域内的煤田地质情况和当时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在此建设一座大型现代化竖井具备充分的可行性。
根据储量, 东山竖井确定设计能力为90万吨/年, 服务年限为69年。后来,国家又继续对这个区域进行精查,于1956年3月由109队提出《东山竖井精补地质报告》, 获得平衡表内储量7341万吨, 为这座矿井达到设计能力和服务年限提供了有力的储量保障。
1949年,我国把地质资料提供给苏联,然后又陆续提供补充了地质报告,由苏联煤矿工业部矿井设计总局列宁格勒设计院负责设计,项目总工程师考然诺夫曾多次到鹤岗考察调研。
东山竖井于1950年9月20日破土动工,历时5年,于1955年9月20日移交生产。刚刚组建的鹤岗矿务局建井工程处承担了新中国第一个大型现代化竖井的建设工作,全体干部职工以饱满的热情和斗志、严谨的科学态度和钻研精神,克服了重重困难,圆满完成建设任务。
东山竖井建设期间,苏联派来以史梅果里、鲍格莫洛夫、葛拉佐夫为核心的专家组常驻鹤岗指导施工。
专家组组长鲍格莫洛夫针对东山竖井复杂的地质构造,不断修改设计。由于遇到破碎带的时候,多次出现过碹墙坍塌的事故,于是,鲍格莫洛夫采取加大配筋甚至增加钢轨支护的办法,顺利地通过了破碎带。他在施工现场亲自指导施工,从配筋到搅拌混凝土都做到手把手地教。他说:“建一个竖井是百年大计,必须保证质量。”
为了加快工程进度, 保证工程提前完成,鲍格莫洛夫提出“统筹方法”,即矿务工程、机电安装、土建工程统一考虑、同步施工。为了矿务工程不拖机电安装的后腿,鲍格莫洛夫又提出恢复北部旧斜井用于提升矸石和下料。随后又开凿两条新斜井, 形成相向掘进、贯通作业,从而加快和保证了整个工程进度。安装井架时, 没有起重设备, 只有绞磨和抱杆,在苏联专家指导和指挥下, 先把36米高、80吨重的井架在地面组装好, 然后用绞磨拉动、抱杆支撑,慢慢地将井架立起,仅用一上午的时间就竖了起来。
苏联列宁格勒设计院的设计图,在施工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了不断修改。如南大巷施工中,原设计为每米6.5架金属棚子,根据实际情况修改为每米3~4架棚子,在整个200米的大巷中,节省投资31万余元。
由于是国外设计,难免出现与实际情况不符的问题甚至失误。因为东山竖井的主力煤层均为15~20米厚的特厚煤层,为了提高回采率,苏联设计采用假顶下行分层开采水沙充填的采煤方法,在南北两翼各建一个沙仓以及相应巷道, 结果仅用两年时间, 因为防冻问题、安全问题以及成本过高等, 废止不用, 造成一定浪费。另外, 巷道布局不甚合理,造成运输距离加大。
为了我国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能够熟悉这座新型矿井, 中苏两国商定,派中国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到苏联学习和培训, 主要在顿巴斯煤矿和库兹巴斯煤矿学习苏联的煤矿管理方法、采掘技术、各种矿山设备的使用和操作以及故障的处理等, 培训期为一年。前去学习的还有一部分领导干部, 如宋肖颂(回国后任鹤岗矿务局副局长兼新一矿的首任矿长)、于兴隆(回国后任新一矿第一任总工程师)等人。
东山竖井的总预算为5400万元,截至移交生产时,共完成投资额 4678.9万元。在工业广场还建有联合福利大楼,工人在更衣室换完工作服后乘罐笼下井,升井后在更衣室内洗浴、照射太阳灯、更衣,这在当时是国内最先进的系统。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曾经被编入小学课本。东山竖井建设项目备受国家领导人的关注。1950年9月, 矿山劳动模范代表李乐亭和李庆萱出席全国工农兵劳模代表大会,在座谈会上,负责156项重点工程、时任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兼重工业部部长李富春在李乐亭的笔记本上题写了“希望鹤岗煤矿立井快建立起来增加生产”的题词,周恩来、李立三等国家领导人都在笔记本上签了名。
1955年9月20日,新中国成立后建设投产的第一对设计能力90万吨的东山竖井正式移交生产。在移交典礼大会上,煤炭工业部副部长徐达本代表煤炭工业部将东山竖井命名为“新一煤矿”(意为新中国第一煤矿), 并宣布了正副矿长和总工程师的任命。
鹤岗煤矿全体职工还给中共中央、毛主席和苏联部长会议主席布尔加宁发了致敬电。新华社为东山竖井建成投产播发新闻,《工人日 报》和《黑龙江日报》发表社论, 将东山竖井的建成视为新中国初期经济建设特别是煤矿建设史上的一项重大成就。
东山竖井投产后, 曾几度进行了水平延深和改扩建。其中第一次是1969年9月开工,1974年9月竣工投产使用,总投资903万元; 第二次是 1980年1月开工的延深三水平,建提煤竖井,采用两台提升设备,扩建井下矿务工程6502延长米,地面新增选矸楼, 扩建煤仓,改造上仓走廊,更换运输皮带,新增两台2.8米立扇, 总投资2748.34万元。这项工程于1985年11月25日竣工移交使用,使得竖井设计能力提高到180万吨。
东山竖井在生产期间,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曾为鹤岗历史谱写出壮丽的篇章,由于她的诞生,第一次把鹤岗的名字带入世界。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