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熄的地火——鹤岗矿区红色史话 连载三十一

第四章  激情岁月谱新篇

第二节  全力打好抗美援朝保供战

三、 开展火工生产运动

1950年6月25日,东北兵工总局决定将在抚顺的部分兵工厂向安全地区转移。经过反复调研,选择了鹤岗南大营原东北军工部第二办事处子弹厂的遗留厂址。

子弹厂迁走后,鹤岗矿务局决定在那里建学校,并且已搬入一部分。当东北兵工部决定在此建军工厂时,矿务局为顾全大局,毫不犹豫地将地方腾出,支持在此办厂。

1950年10月,第一批工人和部分干部50多人到达,他们主要是生产管理干部和熟练的技术工人,并带来40节车皮的各种设备。不久,由吉林某厂调来部分领导干部,然后在上海、南京、河南等地招聘一部分人员,又在鹤岗当地招收一些工人,职工队伍共700多人,正式命名为328厂,隶属第二机械工业部兵工总局。328厂设有13个职能科室,厂长陈实,副厂长崔志勤,总支书记荣静。

328厂利用原军工部第二办事处的旧厂房加以改造,得到矿务局的大力支持,不久,即安装上300台套各种生产设备,投入生产。

328厂分为3个车间,一车间生产黄色炸药,二车间生产导火索,三车间为机修车间。产品除部分民用以外,主要供朝鲜前线。

在生产过程中,干部职工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努力工作,克服种种困难,确保产品质量。根据朝鲜战场的需要,兵工总局下达的年产任务是4000万米导火索。为了保证前方需求,技术人员和工人经过技术革新、提高制索机的运转速度,把现有的30台制索机单机转速提高25%,使得每台班产量由1900米提高到2400米,年生产能力从3000多万米提高到4000多万米,从而保证了前方战场的需要。

为了降低成本,技术人员和工人经过研制,对导火索的主要原料进行改造。因从印度进口的黄麻线价格较高,经过多次试验,改用国产亚麻线和棉纱,这样不但降低了生产成本,而且还提高了质量,使得导火索的燃速完全优于规定标准。另一项改革是对导火索外面缠的牛皮纸缠法加以改造,从而节省了20%的牛皮纸。以上技术改造曾经推广到全国其他兵工和火工企业,一直沿用多年。上级要求军工企业必须做到“命令第一,质量第一,安全第一,时间第一,一切为了前线的胜利”,这也成为328厂的行动口号。

为了保证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厂党团组织带领全厂职工和青年积极开展劳动竞赛活动。在几年时间里,劳动竞赛运动贯穿始终,搞得轰轰烈烈,热火朝天。同时,在职工队伍中大练基本功,努力提高操作速度和水平,涌现出张桂芝、金粉玉、陈淑清等一大批劳模能手,总结出各种新的操作经验。如在导火索生产过程中,换轴时间规定为20秒,而青年工人经过训练,由原来的15秒缩短到5秒,并且保证产品质量,做到批批合格。特别是陈淑清在1952年11月已经开始干1953年5月的工作,被树为全厂标兵,厂党总支号召全厂职工向她学习。

由于328厂的产品保证了朝鲜前线的军需,为中国人民志愿军作战提供了有力保障,为此,1952年国务院发出由陈云同志亲笔签发的嘉奖令表彰328厂。1953年5月,328厂荣获兵工总局的嘉奖令, 同时获中国人民志愿军后勤部嘉奖令,松江省委和省政府发来贺电。

工厂实行封闭式管理,建立严格的保密制度和其他各项规章制度,职工只能周末才可以出厂办事,晚上6时前必须回厂,且外部人员一律不准进入厂内。

328厂有一个特点,青年人多,占全厂职工总数的85%,而女青年又占青年总数的68%。 从民族方面看, 又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 有汉、满、蒙古、回、苗、朝鲜、鄂伦春等7个民族。 328厂的党团组织结合青年特点和民族特点组织适当的文娱活动,利用周末时间或邀请市文工团来厂演出,或与其他单位的青年共同举办舞会,丰富业余文化生活。

328厂的腰鼓队曾闻名一时, 其阵容之大、表演之美, 有口皆碑, 一度成为鹤岗矿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深受矿区人民的欢迎。 这个腰鼓队共有90对腰鼓,180人,还有3面大鼓,10副大钹,由4个人指挥。由于男青年少、女青年多,就由女青年改扮男青年,更显得英姿飒爽。每到节日和庆典活动时,328厂的腰鼓队就出动,为市民表演,其队伍长度可达200米。表演集江南、京津、东北和各少数民族的风格于一体, 服装整齐,鼓声响亮,优美多姿,蔚为壮观。自1951年起, 连续3年的国庆节,328厂腰鼓队都要来到庆祝大会主会场——高职校广场表演, 喝彩声、掌声不断。

1952年10月1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周年纪念大会随着朝鲜战争的结束,328厂完成其历史使命,一部分人奉命调出,留下的归鹤岗矿务局管理,后来演变成鹤岗矿务局十三厂,成为专门生产矿用火工产品的专业厂家。

鹤岗矿务局十三厂于1953年投入生产,当时只生产煤矿许用铵梯炸药一种产品,年产量19.25吨。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经历4次大的技术改造,到1987年,生产产品已经达到包括煤矿许用铵梯炸药、煤矿许用乳化炸药、煤矿许用瞬发电雷管、煤矿许用毫秒延期电雷管、半秒电雷管等主要品种在内的工业炸药、工业电雷管两大类共计18个品种的产品,年产工业炸药达到10820.48吨,工业电雷管达到3526.78万发。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需要,企业又于2002年和2003年新增产品导爆管系列和石材控爆劈裂器,使企业产品达到4大类22个品种。同时,充分发扬“科技兴企,竞争图强”的企业精神,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和工艺改造力度,2004年,引进一条年产12000吨、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连续化微机控制乳化炸药生产线,取代原有间断式生产工艺,使生产更具有安全性、稳定性,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大幅提高。

四、 开展“三反”运动

1951年底至1952年10月, 在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中开展的“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斗争,简称“三反”。

抗美援朝战争期间,1951年10月,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决定在全国开展增产节约运动, 促进经济建设。在开展增产节约运动中,暴露出大量贪污盗窃现象,而贪污盗窃又与党和政府内存在的严重官僚主义紧密相连。 这些由于资产阶级腐朽思想侵蚀,有关制度的不完善,在党政军机关、人民团体和经济部门中滋生出贪污、浪费、官僚主义现象,不仅给经济建设事业造成重大损失,也严重地从政治上和思想上腐蚀了少数干部,败坏了党和政府的形象。

1951年11月初,毛泽东同志亲自起草了关于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党内指示。 1951年11月30日, 根据同年秋季全国工农业战线开展的爱国增产运动中揭发出的大量贪污、浪费现象和官僚主义问题,中共中央向全党指出,必须严重注意干部的贪污行为,并积极发现、揭发和惩处贪污行为。 12月1日, 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实行精兵简政、增产节约、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和反对官僚主义的决定》,把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作为贯彻精兵简政、增产节约这一中心任务的重大措施,要求全面检查贪污、浪费和官僚主义问题。12月8日,中共中央进一步发布《关于反贪污斗争必须大张旗鼓地去进行的指示》。随后,“三反”运动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展开。 1952年1月4日,中共中央发布《关于立即限期发动群众开展“三反” 斗争的指示》,要求各单位立即按限期发动群众开展斗争,随即在全国出现了群众性的检查和揭发的热潮,“三反” 运动也进入高潮。

鹤岗矿区的“三反”开展得较早, 动作较快。1951年11月5日, 时任鹤岗矿务局局长、中共鹤岗市委书记薛奇在中共中央东北局开会时打来长途电话称,他将在6日回到鹤岗,要求当天召开全市各部门干部大会,由他传达中共中央东北局会议精神,动员开展“三反”运动。参加会议的人员达1200多人, 过道上站满了人, 主席台地板上也坐满了人。会上薛奇同志传达了中共中央东北局会议精神,阐明运动的性质、意义、目的、做法、时间安排等,要求各基层中共党组织立即传达安排。

“三反”运动俗称“打老虎”, 根据贪污、盗窃数额大小划分, 数额在5000万元(旧币)以上的叫作‘大老虎’,5000万元(旧币)以下的叫作“小老虎”,打虎之声不绝于耳。就连当时女孩子跳皮筋时所唱的歌谣都有“皮猴筋我会跳,‘三反’运动我知道, 反贪污, 反浪费, 官僚主义也在内”。

在审理贪污贿赂案件中,基本上能够按照法律程序进行。对于大部分贪污情节较轻、主动坦白交代的、认罪态度较好的,给予批评教育或行政处分。而那些极少数贪污数额较大又态度顽固者,则经法庭审理后判处有期徒刑。如矿务局驻哈办事处干部张某,在哈尔滨工作期间,在采购物资时贪污受贿10多亿元(旧币)。问题被揭发出来后,领导小组拍电报将张某调回鹤岗, 张某回到鹤岗一下火车立即被送到单位停职检查,认罪态度很好,当场交出由哈尔滨带回的贪污物品,并将藏在家中的金首饰、怀表等赃物全部交出。鉴于其认罪态度好,只是撤销行政职务,免于一切处分。

然而,矿务局供应处驻沈阳的采购员李某,同样是被落实贪污受贿10多亿元(旧币),但是他企图蒙混过关、狡猾抵赖,在反省期间利用机会与外界勾结,订立攻守同盟,甚至逃跑未遂。领导小组决定从严处理,最终李某被判有期徒刑15年。

“三反”运动中,矿务局经常收到群众检举信,如接到一封来自四川的检举信,揭发一位财务人员肖某,原在四川某银行工作,当国民党溃逃时,与他人合伙私分库存黄金。于是,矿务局的工作人员找到肖某谈话,交代政策,肖某当场承认,并交出全部非法所得黄金。

在“三反”运动将要结束时,矿务局举办了一次规模较大的展览会,展出大量在运动中收缴的现金、债券、黄金、金银首饰、手表、怀表、收音机、毛毯、服装、珍贵中药材等,观看的职工群众络绎不绝。

鹤岗矿区职工积极响应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运动的同时,仍不忘增产增效,营运处研究装煤车挡板法成功,7 天增产原煤31.5 吨,装车率提高1倍,成本显著降低。同时,加强技术管理,制定技术操作规范办法,使增产节约变成了生产力量;南山坑提前24天完成全年生产任务,年末超过增产计划1.5倍……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