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熄的地火——鹤岗矿区红色史话 连载三十

第四章  激情岁月谱新篇

第二节 全力打好抗美援朝保供战

1950年9月15日,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 在仁川登陆,10月1日越过“三八线”, 19日攻占平壤。10月8日,朝鲜政府请求中国出兵援助。

10月19日, 中国人民志愿军首批援朝部队12 个师赴朝参战, 鹤岗矿区也和全国其他地区一样投入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运动中。

一、 开展捐献武器运动

鹤岗矿务局党委号召全局职工开展捐献武器运动,发动广大职工在爱国主义思想指导下,积极创造财富、增加收入,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自觉自愿地把增加收入的一部分或全部献给国家购买武器。

矿务局全体职工积极响应号召,努力工作,开展劳动竞赛,在前两年都未完成任务的情况下,1951年提前18天完成了生产任务, 并超产 6697吨。到1952年10月25日,煤矿工人热情不减,机务段、选煤厂等单位提前3个月完成全年增产节约任务。

装卸股全体职工在保证质量和规格的前提下,增加装车数量、缩短装车时间、提高货车周转率, 利用一周的业余时间装车16车,收入50万元,全部捐献。

矿区工人发挥高度的爱国热忱, 在6个月时间里,捐献172835万元。当时一架战斗机的价格是15亿元,矿工们的捐款购买了一架战斗机, 被命名为“鹤岗矿工号”。

二、 开展增产节约运动

从1951年起,东北地区就展开了群众性的增产节约运动,挖掘生产潜力,推广先进经验,实行经济核算制,大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1951年10月,毛泽东同志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指出,在工业和农业战线上正在发展着的爱国增产运动,是我们国家值得庆贺的新气象,并向全国人民提出“增加生产,厉行节约,以支持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伟大号召。由此,爱国增产节约运动便在全国范围内蓬勃地展开了。在这一运动中出现了许多先进经验,涌现了许多模范人物。3年中全国工人提出的合理化建议被采纳实行的达48.9万余件,因而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国家创造和节省了大量财富。

鹤岗的增产节约运动首先在矿务局开展,因为当时鹤岗矿务局是东北地区最大的煤炭企业,也是全国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之一。 而鹤岗矿务局的增产节约运动首先从恢复生产、改革采煤方法开始。日伪时期采用的是高落式采煤方法,是一种既浪费资源又很危险的采煤方法,大量的煤炭资源被丢弃在井下, 造成自然发火, 而且工人的安全毫无保证。这种方法被称为掠夺式采煤方法,光复以后停止使用。

1949年,鹤岗矿务局开始推行“两段同时拂”采煤方法。首先在南山矿142、150两个工作面搞试点,很快试验成功。所谓“两段同时拂”,就是在厚煤层中分层开采,这样可以提高回采率,较高落式采煤法提高回采率20%以上,使回采率可达到50%,而且安全程度提高。南山教育坑因煤层较厚,曾采用“三段同时拂”的方法,即将厚煤层分为三层开采,效果较好,1950年在全局推广。当时,全局共有33个回采工作面,已有

14个工作面实行“两段同时拂”或“分层同时拂”采煤法。1950年4月,开始在东山矿六坑, 引进苏联KNM-1型截煤机。此后不久, 在分层开采工作面中,大部分引进苏联截煤机进行掏槽,大幅度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原煤产量。

在实行“两段同时拂”采煤方法时,顶板管理是关键。开始时用大量的木材打木垛,进行顶板支护, 木材消耗量大。1952年, 兴山矿的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共同研究出采用矸石码垛的办法,率先在一井、五井推行。这种方法,要求选用较规则的大块矸石,以砌砖的方法,将矸石码成垛,每5米打成一条带,支护顶板,效果很好,而且降低了木材的消耗量。仅一个50米长的工作面,每前进一个循环,就可以节省木材1.78立方米,每月可以节省木材52立方米,全局有14个工作面采用这种办法,每月可以节省木材728立方米,从而使生产成本大幅度下降,提高了经济效益,这是开展增产节约运动的成果。

1949年,鹤岗矿务局在开展增产节约运动中, 办起两个工厂, 一个是胶皮鞋厂,主要生产白色高腰后面系带的胶鞋(俗称水袜子),为工人下井穿用;另一个是矿灯厂,主要负责维修矿灯。当时的矿灯大部分是伪满留下来的旧矿灯,经常坏,后来从西安(辽源)进来一批新矿灯,性能也并不太好,需要经常维修。于是,矿灯厂担负起这项任务。矿灯厂有一位姓何的技术员,上海人,当时已有50多岁,他在厂长的支持下,改造了西安矿灯的极板,使这种矿灯性能得到很大改善,主要是亮度大、使用寿命长,此事获得东北人民政府工业部煤管局的通令嘉奖。

1950年5月1日, 鹤岗矿务局和鹤岗市在高职广场召开庆祝“五一”劳动节大会,动员煤矿工人发挥主人翁责任感,推广先进采煤方法,开展增产节约运动。各矿工人身穿新工作服,列队参加大会,还有全副武装的民兵站岗保卫。 大会奖励生产功臣,其中29岁的技术员李庆萱受到特殊表彰。这次大会后来还被拍成了电影。工人们高兴地说:“我们煤矿工人也能上电影了。”在这次大会以后,机械化采煤方法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

当时的机械化采煤方法, 主要采用截煤机掏槽,风镐破碎,努力降低火药和坑木消耗,从而大幅度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东山矿六坑120场子,于1950年5月18日采用截煤机掏槽,创造出每小时前进54米的新纪录,风镐刨煤效率达到42吨/小时。因此,这个工作面创出日产551吨的新纪录,成为先进典型。为此,矿务局号召全局向东山矿六坑学习。

1950年5月22日, 东北人民政府工业部煤管局下达命令,表彰鹤岗矿务局改革采煤方法、节约材料、降低成本、提高产量的成果, 并向其他各局推广。南山矿十二坑的150机械化场子, 于1950年5月24日创出日产原煤512吨的纪录。这个工作面长50米,煤层厚度为5米, 分两层开采, 有工人110人, 全员平均效率为4.66 吨/工, 而直接效率为7.12吨/工, 回采率达到90%。5月26日,这个工作面又创新高,达到日产564.5吨,突破东山矿六坑120场子550吨的纪录。

1952年5月,南山矿三坑101机械化大场子获得“万吨场子”的荣誉称号。为了保持住这个荣誉,工人们在50米的工作面中挖掘潜力,提高回采率,并降低坑木和火药消耗,努力降低成本,从而保住了“万吨场子”的称号,一度成为全局的标杆。

鹤岗劳模李乐亭,在兴山矿五井带领100多人的采煤队,采用分层开采的方法,在工作面长50~60米的大场子采煤,产量长期保持全局之首。

在开展增产节约运动中,广大职工的主人翁责任感十分强烈。1953年秋,兴山四井300马力绞车主轴出现裂缝,如不及时更换,很快就会发生断裂,造成严重事故。当时,鹤岗没有加工能力,全国只有沈阳一带可以加工。矿务局机电处派出技术员李光启前往沈阳寻找加工单位,他连续三天三夜奔波,辗转于沈阳、抚顺、本溪、阜新等地,曾冒雨步行10多公里山路,终于找到大轴的加工单位。然后,又马不停蹄地到北京审批、画图纸,再返回阜新加工,很快将大轴发回鹤岗,经安装调试,完全可以正常工作,解决了生产急需。现已87岁的李光启老人回忆起这段往事,仍感慨不已。鹤岗市在新中国建立初期开展的增产节约运动十分活跃, 1952年6月16日,《新鹤岗报》报道《要增产节约2835吨粮》一篇文章,其中写道:“为响应高岗主席( 高岗当时为东北人民政府主席)增产节约800万吨粮食的号召,我们东山矿123采煤场子工友, 信心百倍地制定了增产节约计划,保证给国家增产节约2835吨粮食。”“到年末我们除了要完成50704吨原煤及补足欠产外, 并要增产16190吨原煤, 折粮2382.39吨。节约5种材料消耗, 折粮52吨。6-12月总产量中的质量,60%要达到含矸率不超过3%,可节省选煤费折粮401吨,共为国家增产节约2835吨粮食。”

1953年,鹤岗矿务局推行走向长壁分层水沙充填采煤方法,即对采空区不必放顶,而是采用沙子充填的办法。此方法适合厚煤层和特厚煤层开采,具有回采率高、安全等特点,但是成本高。所以,不久又推行走向长壁分层人工假顶全陷落后退式采煤方法。一段时间,以上两种方法同时使用。

1954年,苏联专家阿夫德罗夫专门到鹤岗讲授顶板管理。同时,矿务局加大力量引进苏联的采煤机械设备,如顿巴斯康拜因、V 形溜子等,使得采煤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煤炭产量大幅增加。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