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早市刚掀开薄雾,街角就传来三轮车轱辘碾过青石板的声响。穿蓝布衫的老汉停稳车,掀开盖着的棉被,一筐“小灯笼”便在晨光里亮了起来——薄如蝉翼的外皮泛着青白色,像极了孩童手工课上糊的纸灯笼,指尖一碰,还带着晨露的微凉。这便是北方人秋日里最惦记的野趣滋味:菇娘果。
“菇娘,菇娘,卖菇娘哟!”老汉掀开筐沿的吆喝,总引得路人驻足。初来北方的南方朋友常会愣住,顺着手指的方向才发现,这被叫做“菇娘”的果实,正安静地躺在竹筐里。它们外层裹着一层膜质花萼,成熟时会从翠绿渐变成枯黄,轻轻一捏就簌簌作响,像提着一串迷你灯笼。剥开这层“灯笼壳”,橙黄色的浆果便滚了出来,圆润饱满,表皮蒙着一层细细的白霜,仿佛刚从晨雾里走出来的乡下姑娘,带着未经雕琢的鲜活。
小时候跟着妈妈逛早市,总爱蹲在姑娘果摊前玩“拆灯笼”。指尖顺着花萼的褶皱轻轻一撕,“啪”地一声,薄膜裂开,露出里面橙黄的果肉,凑近闻能嗅到淡淡的果香,混着泥土与阳光的味道。妈妈总会挑那些“灯笼”已经微微泛黄、捏起来有点软的,说这样的姑娘果才熟透了。若是遇到表皮还带着青气的,她便会装进布袋子挂在窗台,等晒上三两天,“灯笼”彻底枯了,里面的果子也会变得更甜。
后来才知道,这不起眼的小果子,还有着不少雅致的别名。学名 “毛酸浆”,民间却叫它戈力、洋菇娘,东北人更爱喊它“菇茑”。它虽不起眼,却是茄科家族里的“土著”,在北方的山坡、田埂随处可见。每年七月,菇娘果的藤蔓会开出像小伞一样的黄花,边缘是明黄的裙边,花心嵌着五个小黑点,像缀了五颗黑玛瑙。到了八月,花落结果,青绿色的小浆果在花萼里慢慢长大,从指甲盖大小长成拇指般圆润,颜色也从青绿渐变成橙黄,直到秋霜打下来,灯笼枯黄,便是最甜的时候。
北方的菇娘果分三种,各有各的滋味。红姑娘果是最特别的,成熟时果皮通红,咬一口却带着清苦,老一辈人常把它晒干了泡水,说能清热去火。小黄菇娘果是早市上最常见的,橙黄透亮,咬开时汁水会在舌尖爆开,甜中带着微酸,像把秋天的阳光都酿进了果肉里。还有一种“大鼻子姑娘果”,个头比普通姑菇果大一圈,果皮上带着淡淡的红晕,味道更浓郁,嚼起来有股独特的果香,只是产量少,很难在早市上见到。
妈妈总说,菇娘果是“接地气的宝贝”。她会把熟透的菇娘果摘下来,装进玻璃罐里,一层果子一层糖,密封起来腌成蜜饯。冬天围炉煮茶时,掏出几颗蜜饯扔进茶里,酸甜的果香混着茶香,瞬间驱散了寒意。有时候她还会把菇娘果榨成汁,熬成果酱,抹在刚烙好的玉米饼上,甜香能飘满整个院子。后来查资料才知道,这小小的果子竟藏着大大的营养,含糖量比葡萄还高,还含着十八种氨基酸和多种微量元素,难怪老一辈人总说“吃菇娘果,比吃糖果强”。除了好吃,菇娘果还是北方人眼里的“药用小能手”。记得小时候感冒咳嗽,妈妈就会把红姑娘果的果皮晒干,和冰糖一起煮水。那水带着淡淡的苦味,却能很快缓解咳嗽。后来听中医说,姑娘果的果实和果皮都能入药,能清热解毒、化痰止咳,还能帮助利尿,对风湿病、痛风都有好处。难怪每到秋天,早市上的菇娘果摊前,总有老人提着布袋来买,说要多囤些晒干了,冬天当“药引子”。
喜欢在清晨的早市上,看着老汉掀开棉被,一筐“小灯笼”在晨光里闪闪发亮,听着他吆喝“菇娘,菇娘,来两斤菇娘吧”,指尖捏着带着晨露的“灯笼壳”,感受那层薄膜在指间簌簌作响的触感。剥开一颗放进嘴里,酸甜的汁水在舌尖蔓延,那一刻,仿佛又回到了小时候跟着妈妈逛早市的日子,阳光正好,果香弥漫,时光都变得温柔起来。
秋意渐浓时,不妨去早市买来一些菇娘果。剥开那层枯黄的“灯笼壳”,橙黄的果肉在阳光下泛着光泽,咬一口,是北方秋天独有的清甜,也是藏在烟火气里的小确幸。这小小的果子,带着山野的气息,藏着岁月的味道,就像北方人的性格,不张扬,却在细微处透着温暖与实在,让人一尝就忘不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