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熄的地火——鹤岗矿区红色史话

连载二十四

第三章 建政剿匪支前线

第五节 全力支援解放战争

三、发动工人开展劳动竞赛运动

1946年12月17日,东北铁路总局党委指示鹤岗矿务局发动工人开展劳动竞赛运动。1947年初,东北铁路总局工矿处要求发动群众,立即掀起立功运动高潮。

鹤岗矿务局积极响应东北铁路总局党委和工矿处的号召,发动工人群众,努力提高生产水平,多出煤,支援解放战争。在1947年1月开展的增产竞赛活动中,工人们提出了“反对懒汉,创造模范”的口号。在竞赛中,兴山超产1200吨,南山超产129吨,其他采煤区的产量也都大幅度提升。切实提高生产,必须有安全作保证。于是,矿务局同时制定了一系列加强煤矿安全的措施,规定“决不能草菅人命,只能增产,不准死人,如发生责任事故,必予以严肃惩处”。

在后勤保障方面,矿务局也采取了一些有力措施,特别是对井下采掘工人实行计件工资制,这样一来,有些干得好的工人工资比局长都高。矿务局还调来大批粮食,包括玉米面、高粱米等,有时也有大米、白面。矿务局还规定,采掘工人每出一天勤,就发一斤猪肉。

与此同时,矿务局废除把头制,实行工长制,使广大工人真正翻身做主,以主人翁的姿态投入到劳动竞赛和立功运动中去。

1947年5月1日,鹤岗矿务局举行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大会,并利用这个机会,组织广大职工开展劳动竞赛和立功运动。工人们第一次知道还有自己的节日,于是全身心地投入到运动中。在纪念大会上,各矿代表上台发言,进行挑战应战,提出“比干劲,赛产量;比风格,赛团结;比觉悟,赛贡献;比学习,赛出勤”的比赛条件;提出“谁英雄,谁好汉,劳模会上见”的竞赛口号。南山矿代表孙好清首先发出挑战,他说:“谁要是能夺取大红旗,我孙好清就吹着笙,一步一个头磕着给送去!”东山矿的崔瑞台上台应战说:“红旗就是洋灰灌的,我们也要拔过来!”经过激烈地竞赛,孙好清夺得头功。因为他对保卫矿山、恢复生产作出了突出贡献,于1947年7月在矿务局劳模大会上第一个公开入党。1948年8月,孙好清以特等劳模身份出席第六次全国劳模大会,1951年5月出席东北煤矿第一届劳模代表大会,以后历任股长、坑长、副矿长、矿长等职务。

也就从这年“五一”开始,鹤岗矿山有了“大战红五月”的传统,这一传统延续至今。

在竞赛中,鹤岗矿务局涌现出一大批生产能手、劳动模范。1946年评选出各类劳模271人,1947年评选出劳模403人,其中有24人为全局劳动英雄。

1948年全局有3900人立功。1949年,鹤岗矿务局又掀起了一轮发明创造、技术改进热潮,广大工人和技术人员共完成152项发明革新项目。仅上半年,就涌现出1400多名劳动模范。其中,尤以李庆萱发明的药壶式掏槽钎子最为出名,大幅度地提高了掘进工作效率。这项发明很快推广到蛟河、大同等兄弟煤矿,并被东影拍成新闻纪录片进行宣传。通过生产劳动竞赛运动,矿务局从工人当中培养出一大批干部,并向南满各煤矿输送56名干部。劳动竞赛运动极大地促进了矿务局的煤炭生产,有力地支援了东北解放战争。

四、马可在鹤岗创作《咱们工人有力量》

1947年初夏,解放战争的硝烟弥漫在东北大地。鹤岗成为解放战争的大后方,当时有很多重点单位都迁到了这里,包括东北电影制片厂、中国医科大学、兵工企业,还有器械制造业的中央机修厂等单位。正是因为作为解放战争大后方的鹤岗矿区,有着火热的工业生产氛围,才有了大音乐家马可到鹤岗创作《咱们工人有力量》这段经历。

马可是在1947年初夏来到鹤岗的,他体验生活的地方就是中央机修厂,也就是现在的斯达机电公司。中央机修厂当时承担着繁重而光荣的机械制造和修理任务,不少名人大家都到这里来体验生活。机床的轰鸣、熊熊的炉火、工人们高昂的劳动热情、沸腾的矿山,让这些文化人感到十分新鲜和激动。

马可师从冼星海,当时已是国内知名的音乐家。面对这样火热的生活,他的创作激情也像熊熊的炉火那样难以抑制。

一次,马可和几个文工团团员到车间参观,看到一块块钢锭在工人师傅手中被锻打成各种各样的产品时,情不自禁地大声呼喊起来:“伟大,真是太伟大了!”

正是这样的见闻给了马可创作的激情,不久他就在自己的宿舍里创作出《咱们工人有力量》的草稿。后来,他又和文工团员一起进行加工,到车间唱给工人师傅们听。马可在中央机修厂体验生活的短短几个月时间里,创作出的这首作品经久不衰,至今依然在传唱,激励了几代矿山人,为共和国的建设奉献着辛勤的汗水和智慧。

第六节 中国医科大学在兴山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中共中央决定派出10万军队挺进东北,收复失地,光复国土。同时,还决定将延安的几所高等学校迁往东北。于是,中国医科大学奉命挺进东北,辗转来到大后方兴山(鹤岗)。

一、东北军医大学先期迁往兴山

1945年8月10日,哈尔滨的日寇惶惶不安,感到末日即将来临。8月16日,苏军空降兵120人在哈尔滨降落。此时,日寇开始实施逃跑前的破坏活动。哈尔滨伪满“陆军军医学校”的一些爱国学生,同日寇的破坏活动进行了坚决斗争,在一片混乱的状态下,把这所学校保护下来。不久,这所学校被东北民主联军接收,经过重新组建,改称东北军医大学,隶属东北民主联军总卫生部。

由于当时哈尔滨的形势严峻,东北民主联军将东北军医大学迁到宾县。几个月以后,返回哈尔滨,但此次在哈只驻10天。其间东北民主联军卫生部部长贺诚,根据当时的战争形势,命令时任东北军医大学教育长的薛公绰北上寻找新校址。薛公绰赶到佳木斯,但是很失望,佳木斯在光复前夕被日寇破坏得残破不堪,没有房舍办校,无法容纳医大这个近千人的单位。他又到了佳木斯东北部的富锦,那里只是一个小县城,不通火车,交通不便,也不具备建校条件。正当薛公绰无可奈何之际,合江省的一位领导将兴山这个地方介绍给他。于是,薛公绰由莲江口过江,北上兴山。当时的松花江大桥尚未修复,薛公绰冒着生命危险从铁路桥的枕木上爬着过江。薛公绰曾回忆说:“当时松花江上风大流急,枕木晃动,使人触目惊心。”

薛公绰来到兴山后,受到鹤岗矿务局局长兼兴山市市长李天放的热情接待。随后,李天放亲自陪同薛公绰考察建校地点。

在兴山市的老街基地区,有原伪满炭矿日本职员的住宅(俗称日本社宅),大部分空着,只是有不同程度的破坏,经过维修后可以作为教员宿舍。伪满炭矿大楼也闲置未用,维修后可作为教学楼。原日本人单身宿舍(日语称“圣寂寮”和“北黎寮”,后分别称西山大楼和武装部大楼)可作为学生宿舍。更为有利的是这里有一所日本人留下的医院,已由矿务局接收,可作为实习医院。这一系列的有利条件足以接纳东北军医大学办学。

薛公绰急速返回哈尔滨,将兴山的条件向总卫生部部长贺诚和副部长孙仪之做了详细汇报,二位领导当即拍板决定东北军医大学迁往兴山。

东北军医大学在哈尔滨的10天里,经常遭到国民党的飞机骚扰,根本无法上课。师生们听到迁往兴山的命令都很高兴,立即动手往火车站搬东西。为了路途安全,全部使用闷罐车。列车运行很慢,走走停停,但是师生们的情绪很高。

列车载着医大师生,奔驰在三江大地。当时正是农历五月初,铁路两旁开满鲜花,面对北国大好河山,大家唱起:“五月的鲜花开遍了原野,鲜花掩盖着志士们的鲜血,为了挽救这垂危的民族,他们曾顽强地抗战不懈……”

搬迁路上也经常遇到国民党军队的骚扰、飞机扫射,花了3天才赶到佳木斯。在佳木斯遇到东北大学的学生队伍,正在为几名被国民党飞机扫射打死的东北大学的学生开追悼会。于是,医大的队伍暂停下来,与东北大学师生共同声讨国民党反动派的滔天罪行。

东北军医大学到达兴山后,根据东北民主联军总卫生部的统一部署,将东北大学医学院并入东北军医大学。紧接着,李宽和带领通化医学院(也是由伪满的一所医学院改组而成)数十名师生亦来到兴山。两校合并,总卫生部任命陈述为校长,李宽和为政委,李亭植(原在中国医科大学,由延安派到东北军医大学)为副校长,薛公绰为教育长,崔秀汉为教务主任。(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