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熄的地火——鹤岗矿区红色史话

第三章  建政剿匪支前线

第六节  中国医科大学在兴山

二、 中国医科大学跋山涉水来到兴山

抗战胜利后,位于延安的中国医科大学,根据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的命令,开赴东北。 在校长兼政委王斌和政治处主任阙森华的带领下,中国医科大学于1945年10月10日从延安出发,翻山越岭,艰苦跋涉,途经清涧、绥德、佳县,东渡黄河,横跨太行,进入山西,然后又过兴县、岢岚、五寨,在山西和内蒙古交界一带,辗转东进,跋山涉水,于1945年11月7日到达张家口。

校长兼政委王斌,1909年生人, 原籍四川兴文县,1932年毕业于四川医学专门学校,1933年参加革命,中共党员。1934年任红军卫生学校教务主任,1936年10月任校长, 后任中国医科大学校长兼政治委员, 1953年任国家卫生部副部长。

阙森华,1916年生于福建上杭,1930年参加儿童团,1932年参加红军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进入红军卫生学校学习, 后参加长征。1946年任中国医科大学政治处主任、副政委,1951年任中国医科大学党委书记、副校长,后任辽宁大学校长、中国医科大学党委书记等职务。

当时,由于国民党在热河、辽宁一带向解放区发起进攻, 挡住了去路,医大师生暂时滞留在张家口,并在那里接收了原蒙疆医学院。

3个月后,形势朝着有利的方向转化, 医大继续向东北进发。为了安全而走西路,经围场、赤峰到达齐齐哈尔。在齐齐哈尔停留一段时间后再度出发,经由哈尔滨、佳木斯等地,终于在1946年7月到达兴山。

得知中国医科大学的师生将要来兴山的消息,先期到达的东北军医大学的师生无比兴奋,怀着对革命圣地延安的景仰,对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中国医科大学师生的崇敬,他们提前几天就做好各种欢迎和接待的准备工作。

东北军医大学学生吕毓钟记录了当时的情景和他们的心情:“从延安来的老师和同学到底让我们盼来了。一下火车,就被我们围起来,看着他们穿的那种蓝色土布制服和脚上的黑布鞋,一张张朴实的脸,心头一下子就泛起了在家乡第一次看见八路军时的感觉。他们是从老解放区来的,他们战斗、生活、学习在革命圣地延安,他们就住在毛主席的身旁,说不定还经常见到毛主席呢!也许还听到过毛主席的讲话吧!就要和这些同志生活在一起,从他们身上感受到革命传统的熏陶。”中国医科大学到达兴山后,根据中央军委和东北民主联军的命令,与先期到达兴山的东北军医大学合并,以中国医科大学为主,组建成新的中国医科大学。中央军委卫生部副部长王斌担任中国医科大学校长兼政委,李亭植任副校长,薛公绰任教育长,阙森华任政治处主任(不久后任副政委兼政治处主任)。陈应谦任医大附属医院院长, 高浩之任政委。

兴山虽然是东北解放战争的大后方,但是,日寇溃逃时进行的疯狂破坏行为直接导致建校条件困难。中国医科大学的师生来到兴山,与先期到达的东北军医大学师生共同建校。将老街基红军街原“日本社宅” 的一大半作为教师宿舍,原炭矿大楼(后来这个大楼曾长期作为鹤岗矿务局本部的办公大楼)作为教学楼,好在原炭矿医院的4层大楼破坏相对较轻,可以作为医大附属教学医院,也就是东北民主联军第九后方医院(即后来鹤岗矿务局总医院住院部主楼)。

中国医科大学于1946年8月15日举行了开学典礼,学员有延安来的18期、20期以及原东北军医大学新招收的21期、22期、23期的学员,共400多名。

当时的兴山,虽然日寇跑了,但是也很不太平。兴山周围都是山,树木丛生,隐藏着多股土匪,经常到兴山进行骚扰。因此,医大实行军事化管理,师生轮流护校护楼,夜里睡觉也要枕戈待旦,时刻防范土匪袭击。

随着东北解放战争形势的发展, 中国医科大学规模也不断扩大, 1947年10月,接收了设在龙井的伪满延边医学院, 作为中国医科大学的第一分校;1948年3月, 将原东北医大留在哈尔滨的部分, 作为第二分校;1948年4月,在通化接收了伪满辽东医专,作为第三分校;1948年5月,在平谷接收了原冀热辽边区卫生学校,作为第四分校。这一时期,中国医科大学总校仍在兴山。

三、 一切为了前线和伤病员

兴山时期,中国医科大学的办学宗旨是“一切为了解放战争”“一切为了伤病员”。在1946年3月至1948年3月进行的四平保卫战中, 东北民主联军有大量伤病员需要到后方紧急救治。当时的合江省政府曾要求兴山市在3 天内接收1500名伤病员。最初, 医大还没到兴山,通过全市总动员,很多人扛着红旗到火车站迎接伤病员, 在各个单位准备房间作为临时病房。根据形势的需要,1946年6月,东北民主联军第九后方医院迁到兴山。一个月以后, 中国医科大学全部迁到兴山,遂将这所医院作为附属实习医院,全力抢救四平战役下来的伤员。

医大来到兴山后,师生们边上课边救伤员。因为在九台战役中伤员较多,医大接收了大量伤员, 这样一来, 仅靠附属医院难以完成救护任务,于是学校决定停课,全力以赴抢救伤员。在救治伤员过程中,教员参加医疗,学员参加护理和转运,使伤员能在短时间内得到及时有效救治。为了更及时地抢救伤员,学校还派出一支战地手术队,直接到前线抢救伤员。

中国医科大学在兴山期间共救治东北解放战场下来的伤员1万余人,多数的病员经过治疗,重返前线。当然,由于当时的医疗条件和水平的限制,也有部分伤员未能治愈,牺牲在这里,鹤岗市为此建立了纪念碑。

由于伤员需要大量输血, 血源不足, 师生纷纷献血, 在很短的时间内,就组成了1300多人的献血队伍,献血量达25万毫升。

在1946年冬末至1947年初春, 吉林西部的扶余、大赉、前郭尔罗斯、白城子、通辽等地发生鼠疫,死亡几万人,交通阻塞,生产停滞。 就在这时,国民党军队出关占领锦州、长春,并向哈尔滨逼近,形势非常严峻。前面是国民党大军猖狂压来,后面是严重的鼠疫泛滥,此时的东北民主联军可以说是腹背受敌。

在这危急时刻,当时东北的主要领导紧急召见东北民主联军卫生部部长贺诚和中央军委卫生部副部长兼中国医科大学校长、政委王斌,研究消灭鼠疫的对策,并指示由中国医科大学派出医疗队赶赴疫区,扑灭鼠疫。

王斌和有关专家研究决定, 召集教职员工开会, 群策群力, 集思广益。最后决定,采取扑鼠灭蚤、对病人隔离治疗的办法。学校及时派出由22期、23期和24期学员组成的200多人的医疗救护队,赶赴疫区,边治疗边宣传,发动群众,大搞爱国卫生运动,及时有效地扑灭鼠疫,保护了解放区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中国医科大学在西满地区扑灭鼠疫的战斗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总结出整套的防治鼠疫的理论,很多教员和学员通过消灭鼠疫的战斗,成为这方面的专家。

1948年9月,辽沈战役打响。当时在兴山的总校和各分校立刻投入到战役中去,全校分为4个医院、12个所,先后接收救治1万多名伤员。在此次战役中,广大师生不顾个人安危、废寝忘食,一心抢救伤员。三所所长连续多日不吃饭,7天7夜不睡觉,终因劳累过度而牺牲。

医大在兴山期间全部实行供给制,入学就是入伍。学员吕毓钟的日记中有这样的记载:“前些天发的军鞋还有八成新,今天怎么又发了双布鞋呢,原来后勤部钟部长看到同学们很多人趿拉着木拖鞋,有的同学脚都被蚊子叮化脓了,所以他回去后,马上给医大同学每人发一双鞋。其实我们并不是没有鞋穿,而是发下来的军鞋同学们都舍不得穿。千针万线一双鞋,里面饱含着老乡们多少情谊啊。这鞋也许是哪位老大娘戴上老花镜,挑亮了灯花,一针一线地做起来的鞋帮,也许是哪位大嫂趁着孩子熟睡的时候,用密密麻麻的针脚纳出来的鞋底。你看,在鞋底上还写着‘穿上它打老蒋’‘'送给亲人保家乡’呢! 穿上这些鞋将使我们站得更稳、前进得更快,群众给了我们多大的力量啊!许多同学都下决心留着穿它上战场。”

1948年11月,辽沈战役胜利结束。11月2日,沈阳解放,中国医科大学奉命开赴沈阳,逐渐离开兴山。1950年6月, 总校全部迁到沈阳。一分校和二分校在哈尔滨成立了哈尔滨医科大学。

中国医科大学在兴山时期毕业的学员共19期(批), 培养出1731名优秀的医疗卫生干部,为中国革命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后来,他们都成为医疗战线上的专家、教授和领导干部。

如今的中国医科大学,已是教育部、卫健委和辽宁省政府共建高校,有沈北、和平2个校区,设有19个学院、2个研究院、2个教研部。 建校至今,共培养30多万名高级医学专门人才,毕业生遍布全国各地及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多年来,学校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国家卫生管理的著名领导干部和医学界的著名专家学者。据不完全统计,担任副部级以上职务百余位,卫生行业主管部门正、副部长10位,将军40多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19位。 近年来,为了响应“一带一路”倡议,由中国医科大学发起,吉尔吉斯斯坦、土耳其、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巴基斯坦、乌克兰、德国等15个国家、48个医学教育机构,于2018年5月26日在沈阳成立“一带一路”国际医学教育联盟,如今联盟成员单位已经扩展至23个国家86所单位。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