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时节,北疆昼夜温差大,万顷稻海绿中泛黄,跨入垂首迎宾的灌浆期。我家四口人驱车东行一小时,来到萝北共青农场,观赏美丽的稻田画,感受拓荒者的青春荣光。
走进共青农场“禾作空间”水稻科技示范园,登上造型别致的三层观景台,令人耳目一新,美不胜收的七彩巨幅稻田画,从西向东近环形展开。画中上方的手书大字“共青农场”,与中间的数字“70,1955——2025”,烘托出稻田画的主题,纪念青年志愿垦荒70周年,大力弘扬青春报国的非凡志向。
稻田画的主体,是一条弧线上的绿皮火车和“时代号”高铁列车。绿皮车上的拓荒者们手持队旗,从大城市来到鹤岗萝北的龙江三峡,途经人力垦荒、农机作业的时代场景;高铁车上的青年们,路过飞机喷药和5G时代场景,欢歌笑语地驶向远方。象征可贵的垦荒精神代代相传,随着时代的步伐,不断发扬光大。
当场,工作人员佳佳讲解说,画中的场名题字,是胡耀邦的手书作品。1955年,新中国为了克服粮食困难,号召青年到偏远的地方去开荒种地。团中央书记胡耀邦,亲手授予“北京市青年志愿垦荒队”队旗。转年6月,又来到萝北看望垦荒队队员,鼓励大家把北大荒变成大粮仓。1985年,他任党中央总书记时,亲笔题名的“共青农场”,化成为黑龙江畔的一个地理坐标,一座青春奋斗的里程碑。
画中的垦荒队旗手,是北京市的垦荒发起人——队长杨华。他18岁就担任北京市石景山区西黄村乡乡长,1955年23岁时,响应组织号召,发起成立“北京市青年志愿垦荒队”,带领60名队员,不远数千里,把创业大旗插在这千古荒原上。面对垦荒初期的艰苦条件,他咬破手指写血书表心志,带领大家搭草棚建农庄,人拉犁杖开荒地,坚守农场不动摇,直到从副场长的任上退休,成为拓荒者的一面旗帜。
当年,共有2600多名热血青年,志愿从北京、天津、山东、河北等地来到共青农场,创业拼搏结出了累累硕果。第一年就生产粮食22万斤,上交国家10万斤,为农场的后续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他们牢牢扎根北大荒,献了青春献子孙,共同践行的青年垦荒精神,“忠诚、奉献、创业、拼搏”,已成为代代相传的宝贵精神财富。
拓荒者的生动故事,当场激起众多游人,包括我和家人的沉思与崇敬之情。俯瞰壮美的稻田画,五颜六色的禾稻,仿佛无数的拓荒者,正在向游人招手;画外绿禾如毯,水道纵横,游客在田间和观景台上下欢快地流动,四野的防风林连接着天和地。那是大树对禾苗的守护,是拓荒者的青春展示,也是垦荒精神的扎根与传承。
我们走下观景台,向南走回“稻米故事”长廊。踏看脚下一溜12个合体字,代表农历的24节气,妙趣横生;再瞧东侧8块文字标牌,我国7000年稻谷栽种和进化史的记述,意味深长。又见西侧14块文字标牌,所写种稻卖米“一粒米的故事”,充满艰辛。细读使我开阔眼界,也引发内心的某种不安:自己天天吃着大米饭,时至白发苍苍了,这才初知些稻谷历史与种植的辛劳!同时,对稻田画的能工巧匠、对辛苦的稻农、对这片大地的拓荒者,生发出深深得敬意。
现场讲解和资料说,上世纪90年代农场种植水稻以来,得到国家和上级的专项投资与支持。仅这片万亩高标准示范田,就新建了水稻育秧基地、开挖疏浚水道50多公里,完成多项配套工程,取得项目区粮农每年增收158万元的良好效益。我深切地感到,共青农场在时代中前进,共青农场未来可期。
去往稻田画北面的U型双车道,免费自由通行。坐自家车跑过去,像静水行船一样平稳又视野开阔,我幻想汽车能长出螺旋桨,飞到空中去遨游稻海。听外孙说这田头水里有蝌蚪,让我想起报纸上讲,咱北疆的水稻田也能够养鱼养虾。因此我就大胆预测,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稻田画将大显荣光,未来以水陆空的立体方式,变得更加璀璨夺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