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根垄的故事
农场的二百多垧地每年的大豆种植都要占较大的比例,而拖拉机播种后,夏季的除草铲地也就成了重要的一环。
七月正是炎热的夏季,七八十号人跟随着老队长走了几里路来到了一望无边的大豆地。老队长大声说:“今天的任务是每人两根垄,要保证质量谁先干完便可早些收工”。说完,大家便按着分工紧张的干了起来。
初次铲地的我以为铲地不会那么难,而现实却给自己上了一课。一个多小时后,腰酸背痛的我开始便被远远的甩在了后面。看前面人头攒动,绿油油的大地一眼望不到头。再回头看,自己只铲出了几百米远。随身携带的水喝光了,汗水还是一个劲的往下流。这时才想起了课堂上老师讲到的农民“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的不易。心想在一起的知青中,有的身体还不如我,决不能落在后面。便奋起直追,经过近四个小时的努力,终于完成了一根垄。午间,吃过农场送来的午饭后,为了早点完成自己的另外一根垄,便首先干了起来。慢慢的手被磨破了,胳膊晒黑了开始火辣辣的痛了起来,经过一天的努力终于完成了两根垄的任务。收工后老队长高兴的对大家说:“大家干的都不错,这一根垄几公里远,近三千米长,能干到这种程度都值得表扬!”
当晚,我拖着疲倦的身体来到食堂,虽然没有大鱼大肉,但吃着食堂的白菜炖豆腐和窝头,感觉到与往日的不同,很香很香。
在“工业学大庆 农业学大寨”的日子里
七十年代,正是“工业学大庆 农业学大寨”的日子,全国到处都是学习的浪潮。而我们所隶属的选煤厂由于成绩突出,也成为了全国工业学习的标杆,被评为‘大庆式企业’。浪潮下,全国各地来参观的企业络绎不绝。为此,作为下属的农场也同样增加了较大的压力。种完大田后农场又先后种植了西瓜,香瓜和大片品种不同的西红柿。成熟的季节整个瓜地上漂着瓜香,然而,没有书记的发话知青们只能吞咽着口水。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宁可挨批,也要尝鲜的以刘怀国为首的三名知青。晚饭后三人溜进了瓜地和西红柿地,一会功夫便光着膀子用衣服兜着“战利品”回到了男宿舍,召集大家来分享着他们的果实。大家一边吃着一边看着他们被蚊虫叮咬的满身红包,笑着说:“你们的光荣‘牺牲’太值啦!”
而来参观的外单位来宾吃着满盆各种各样的瓜果时也赞不绝口:“不愧为大庆式的企业,下属的农场也办的这么出色。”
知青的生活虽然艰苦,却让这些刚刚走出校门未见过世面的年轻人学到了很多东西。大家学会了独立生活,在集体环境下与人相处。而更为关键的是锻炼了自己,磨炼了意志,学会了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学会了从春耕到播种,从除草到秋收的各个环节,从而更加珍惜自己亲手播种收获的每一粒粮食。
1978年开始,随着国家高考的恢复和城市建设发展的需要,知青们陆续开始被安排返城走上了各自的工作岗位。然而,几年的知青集体生活却让他们终身难忘。据市有关部门统计,从1968年至1976年,8年间,鹤岗累计上山下乡知青达33700人。而50年前的1975年9月15日,则是全市规模最大的一次上山下乡活动。它是那个年代那段历史的真实代表和写照,将永久被载入鹤岗的发展史册。
如今,站在50年前曾经下乡工作过的地方,看见的是只剩下的断壁残垣,当年的景象早已不复存在。而不远处一座崭新的办公宿舍拔地而起,山坡上,一座美丽的公园人来人往,时而传来人们欢快的笑声,一切都充满了活力。蓝天下,远处的山还是那么美那么绿,山脚下,一条五十年前没有的鹤伊公路两侧郁郁葱葱,一直伸现了远方!
我爱你家乡,我爱你鹤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