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火流萤照鹤岗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辛弃疾笔下的元宵盛景,竟在初秋的鹤岗人民广场有了最壮阔的注脚。8月31日的暮色刚漫过广场的灯柱,千余度的铁水便在艺人的手中化作漫天星火,与不远处的音乐喷泉交相辉映,把这座东北小城的夜空烧得滚烫。攒动的人群里,老人举着手机追着铁花跑,孩童攥着父母的手仰头惊呼,陌生人间的惊叹声撞在一起,酿成了最鲜活的市井欢歌。

这场惊艳了鹤岗的表演,是流传千年的打铁花技艺。它自北宋冶铁业中萌芽,最初是工匠们为祭祀火神、祈求平安而创的仪式——将熔化的铁水泼向夜空,铁水遇冷炸裂成万点金星,既是对神灵的敬畏,也是对丰收的期盼。千百年间,这门技艺在师徒口传心授中流转,从冶铁作坊走进民俗节庆,褪去了祭祀的庄严,却始终带着匠人的温度。如今在鹤岗的广场的台阶上,艺人们手持木勺,迎着飞溅的铁花进退腾挪,每一个转身、每一次击打,都是对古老智慧的延续。那金黄的铁花里,藏着中华民族对传统的坚守,也藏着文明传承的密码。

打铁花的美,是力量与诗意的碰撞,是最原始也最震撼的视觉盛宴。当艺人将一勺滚烫的铁水奋力抛向高空,木勺与铁砧相撞的瞬间,万千火星如流星坠地,又似繁花绽放。有的铁花刚触到夜色便化作细碎的光点,像被风吹散的萤火虫;有的则拖着长长的火尾坠落,在半空中划出金色的弧线,与音乐喷泉的水幕交织成光与影的织锦。更令人称奇的是艺人的技艺——他们穿梭在千余度的铁花中,却总能避开最灼热的火星,手臂摆动的节奏与铁花炸裂的频率完美契合,仿佛在与火焰共舞。那一刻,坚硬的铁水有了柔软的姿态,灼热的温度有了浪漫的表达,围观的人群早已忘了初秋的微凉,只被这惊心动魄的美牢牢攫住。

这场表演早已超越了艺术本身,成为凝聚人心的纽带。广场上,白发苍苍的老者指着铁花回忆起儿时的庙会,年轻的父母抱着孩子讲解打铁花的历史,学生们举着相机记录下这难忘的瞬间。不同年龄、职业的人因这场打铁花相聚,陌生的隔阂在共同的惊叹里悄然消散。年轻夫妻牵着孩子,踮脚往人群中探看;刚下班的工人来不及换下工装,便站到队伍前排,目光同追着漫天铁花,满是对这份美的热切向往。铁花腾空的刹那,全场欢呼如潮涌动。身着制服的警察与保安穿梭在人群中,目光紧锁着飞溅的星火,轻声引导着观众保持安全距离,细心阻拦靠近的身影,以防高温铁水误伤。他们默默守护的身影,让秋夜的广场在热闹之外,更添了几分踏实的暖意。在这里,打铁花不再是遥远的非遗符号,而是触手可及的文化共享,是让鹤岗人引以为傲的家乡记忆。

于鹤岗人而言,这场打铁花还有着更朴素的寓意。“打花打花,越打越发”,这流传已久的俗语,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铁花飞溅的模样,像极了撒落的金元宝,也像丰收时节扬起的谷粒。在这座曾因煤炭资源而兴的城市里,人们借着这漫天铁花,祈愿日子越过越红火,祈愿家乡越来越兴旺。当最后一勺铁水泼向夜空,金色的星火照亮了每个人的笑脸,那笑容里有对美的赞叹,更有对未来的期许。

夜色渐深,打铁花表演落下帷幕,人群却迟迟不肯散去。孩子们攥着大人的手,目光仍追着地面零星未熄的光点,满是不舍;大人们则捧着手机,一遍遍翻看刚才拍下的视频,指尖划过屏幕,回味着铁花绽放的震撼瞬间。音乐喷泉的水幕渐渐平息,广场的灯光依然点亮了夜空,那漫天金芒虽已落幕,却如烙印般刻进鹤岗的秋夜,也深深印在每个人的心里。

这便是打铁花的魔力——它让千年技艺在当代焕发生机,让传统文化走出典籍、走进普通人的烟火生活,更让鹤岗这座城因这场表演多了份滚烫的温度。当铁花余温渐散,夜空重归宁静,那份视觉震撼与心底感动却未消散。对传统的敬畏、对生活的热爱,在人们心中久久激荡,如星火般蔓延,温暖着城市的朝朝暮暮,也让“大美鹤岗”的画卷,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愈发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