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建政剿匪支前线
第五节 全力支援解放战争
日寇在溃逃时对鹤岗矿山进行了严重破坏。 他们放火烧毁采炭所、井下设施和矿井技术资料,并炸毁了发电厂和水源地,导致矿区供水、供电和矿井生产全面中断,满目疮痍,惨不忍睹。为了尽快恢复生产,支援解放战争,在鹤岗矿务局的领导下,广大矿工自发地护厂护矿,并在党的领导下,在废墟上重建矿山,恢复生产生活,有力保障了东北解放战争铁路运输用煤,并受到东北铁路总局的通令嘉奖。
一、恢复生产保障军用煤供应
1945年8月日本投降时,鹤岗矿山的生产矿井共3处,即兴山矿、东山矿和南山矿。共11对斜井,但是能够维持生产的只有兴山四井(六槽,或称六层),东山一、二、三坑和南山一井,总的设计能力为105 万吨/年。除此之外,还有几处小露天矿, 生产能力都不大。当时,整个鹤岗矿山处于停工停产的状态。
面对当时的情况,王其清找来工程师马盛成(后曾任鹤岗矿务局总工程师)、田欲学(后曾任鹤岗矿务局生产处主任工程师) 研究恢复生产的相关事宜。马盛成和田欲学一致主张先恢复露天生产,因为露天恢复起来比较简单,而井下恢复周期较长。 露天不需要支护木材,用人手刨镐即可出煤。就这样,鹤岗矿山首先把南山二坑露天和兴山露天恢复起来,很快就出了煤。然后用煤换回小米,先解决工人的吃饭问题。
在东北解放战争中,军队调动频繁,全靠铁路运输,因此急需机车动力煤炭。当时的军运列车曾经因为没有煤烧而烧木材,没有木材就烧豆饼甚至烧黄豆。因为煤炭奇缺,中共中央东北局规定,煤炭只用于军车动力,取暖不准烧煤。
鹤岗煤矿是东北第一个由共产党接收的大型煤矿,而且鹤岗煤质好,低磷低硫,是良好的动力煤。因此,鹤岗便承担起解放战争军运用煤的重要任务。
为了确保解放战争铁路运输用煤,1946年8月,合江省副主席李范五、东北铁路总局副局长郭洪涛和鹤岗矿务局局长闵一帆共同签署交接合同,将鹤岗矿务局交给东北铁路总局领导,鹤岗煤炭全部军用。
最早恢复生产的是兴山四坑(原称一井)。这个矿井于1939年建成投产,年生产能力为21万吨,在当时是较大的矿井,也是鹤岗矿山的主力矿井。
伪满时期,日本鬼子实行掠夺式开采,导致这个矿井经常发火。一发火就得打密闭,致使整个矿井被切割得百孔千疮、凌乱不堪。1945年8月10日,日本人在溃逃时破坏了这个矿井的所有机电设备,造成矿井被水淹。日本人将矿井图纸资料全部烧毁,使得恢复生产困难重重。
伪满时期,在这个井口从事通风保安工作的罗善海对该井的各个巷道情况都了如指掌。当时他已是58岁的老人,但在日本人烧毁图纸资料的时候,他冒着生命危险抢出一部分资料,为后来恢复生产提供了必要的技术依据。民主政府接收矿山后,立即任命罗善海为兴山四坑坑长。他和矿工程师李桂元带领工人日夜奋战在井下,处理各种险情,与水、火、瓦斯等自然灾害作斗争。由于井下瓦斯浓度高,罗善海经常被熏倒在井下,但他仍然奋不顾身坚持工作。
由于机电矿师和工人的努力,兴山四坑的机电设备也得到了恢复。光复初期,由于停电,个别工人把设备砸坏以倒出机油回家点灯。矿工程师杨廷祯、于兴隆等人研究出一个办法,即把豆油熬开了当机油用,还真的解决了问题,很快300马力绞车、水泵、通风设备等都得以运转。就这样,兴山四坑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 边恢复边生产,两年后达到设计产能。
南山在恢复露天生产的同时,还着手恢复矿井,首先决定恢复五坑。这个井口共有主、侧、风3个斜井,系统比较完善,但被日寇破坏得也极其严重。 老工人孙好清带领工人日夜奋战在井下抢险维修,由浅入深地清理巷道。井下环境十分险恶,特别是有害气体浓度严重超限,工人经常被熏倒在井下。 孙好清心急如焚,自己掏钱买来几十斤醋,让工人用毛巾在醋里浸湿,捂住嘴和鼻子进入险区。首先把主井冒顶阶段进行维护,排除积水,然后与副井联通,再恢复风井,形成系统后,方可采煤。这些工作都是在没有任何照明设备的情况下摸黑进行的。后来,工人在井下捡到一台矿灯,于是11个人合用一台矿灯工作。不久,有人想起伪满时期为了糊弄日本鬼子,工人曾把矿灯扔到厕所里,于是就去打捞。 经过清洗维修后,大部分还都能用,暂时解决了井下照明问题。没有火药,工人们就用手刨镐采煤;没有铁轨矿车无法通行,工人就挑土篮运到绞车道附近,然后再用修复好的75马力绞车提升。
在当时特定的条件下,许多工人没有鞋穿,经常光着脚干活,而且没有工资,只是地面工人每天发2.5斤小米,井下工人每天发4.5斤小米。工人们说:“ 现在不受日本鬼子气了,是给我们自己干,再苦再累也要干!”就是在这种艰苦条件下,翻身解放的矿山工人以主人翁的精神奋战井下,平均每人每工能刨1吨多煤。紧接着矿上又恢复了南山十坑的生产,并使该坑日产达到400多吨。南山最大的矿井三坑因为瓦斯和火太大,恢复起来极为困难。但是,广大工人和技术人员毫不气馁,一心想要恢复矿井生产。1947年6月的一天,时任矿务局副局长田力夫和矿长李群来到这个井,下井检查恢复生产情况。他们看到工人正干得热火朝天、汗流浃背,两人也和工人一起干了起来。干着干着田力夫突然闻到一股异味,忙问李群:“你闻到一种怪味了吗?”李群深吸了一口气,立刻意识到可能有瓦斯等有毒有害气体,忙说:“不好,有瓦斯!”他二人立刻组织工人升井。但是,工人的工作热情正高,不愿意升井。有的说: “田局长,没事,这个井恢复起来,每天可以多出好几十吨煤。” 田力夫被工人的工作热情所感动,但是他也知道,工人长期在这种环境中作业,对有害气体感觉迟钝。为了对工人的生命安全负责,田力夫当机立断,命令工人立即升井。他说:“谁不服从命令,我就处置谁!”工人全部升井后不久,这个工作面果然发生了一次瓦斯爆炸,幸好井下已经无人。
直到1949年11月,南山三坑才得以恢复,年生产能力为30万吨。为了纪念死难工友,教育后代,该坑恢复生产后改名为“教育坑”。
在处理火区的时候,因为烟尘和瓦斯含量大,大家想办法,用水浸湿棉衣穿在身上,再用湿毛巾堵住口鼻冲入火区打密闭。就这样,还经常被熏倒。于是工人们就喝醋,有时一个井口一天要喝七八十斤醋。很多工人烧焦了头发和眉毛,面部和手臂烧出了大大小小的水泡。广大工人和技术人员完全不顾个人安危,一心为恢复生产努力拼搏。
陆境采煤区在恢复生产过程中,三坑曾于1946 年8月初的一天夜里发生一次大冒顶,形成方圆30米、高24米的冒顶区。矿工程师带领20多名有经验的支柱木工,冒着生命危险处理险情。工友们说:“ 现在矿山是咱们自己的,是民主政府的,不管有什么危险,我们也要把它修理起来!”
在抢险过程中,一名叫贾德祥的工友突然被上面掉下的煤埋住了,工人们赶紧抢救。把他扒出来的时候,大家以为他死了,却发现他居然丝毫未伤。 经过4个昼夜的艰苦奋战,终于处理好冒顶事故,恢复了生产。1946年8月10日的《东北日报》曾对此做了报道。
在恢复生产的同时,鹤岗矿务局积极改革采煤方法,废除日伪时期的“挑高落”采煤方法,开始实行走向长壁后退高落式采煤方法,使资源回收率有所提高,安全状况也得到改善。到1946年末,全局产量达到53.46万吨,这个产量虽然不大,但在当时却居东北解放区之首。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1947 年达到113.43万吨,1948年达到115.18万吨。经过4年的恢复,到1949年共恢复矿井35处(含新建井4处、露天3处),生产矿井已达到光复前的数量。采煤工作面总数为40个,掘进工作面总数为295个,年产量达到176.24万吨(其中兴山矿68.2万吨,东山矿58.81万吨,南山矿49.23万吨)。
鹤岗矿务局从成立到1949年,共生产煤炭494.3万吨,除部分自用外,全部用于东北解放战争的铁路运输,为此,受到东北铁路总局的通电嘉奖:“三下江南,四保临江,军用煤无缺,有功焉。特此通令嘉奖。”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