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哈尔滨市老领导传略》丛书里,我于绥滨县档案局得遇于华烽同志的回忆录《红色情怀》。这部作品如时光隧道,带我重返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在边境古城绥滨的22个月里,于华烽同志以青春为笔、热血为墨,书写了新民主主义建设的铿锵篇章。
1920年生于河北的于华烽,16岁便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家乡的地下斗争与宣传工作中,他淬炼成钢,迅速成长为经验丰富的革命骨干。20岁转战华东,投身根据地建设,组织农会、领导武装斗争,尽显卓越领导才能与坚定革命意志。1945年9月,抗日战争胜利的曙光初现,正在苏北党校学习的他,响应建立东北解放区的号召,奉命奔赴东北。受合江省委和富锦地委任命,他身兼绥滨县县委书记、县长及独立团、骑兵团政委数职,肩负起接管县域、建立人民政权、肃清反动势力的千钧重担。
1945年11月,零下40多度的北国边疆,于华烽仅带一架马车和两名警卫,毅然踏上绥滨土地。封冻的松花江见证着这位年轻县委书记的到来,他满怀热忱与斗志,在古城开启了波澜壮阔的革命征程。
回忆录中,绥滨旧貌历历在目:旧建制含1街5区,县城方圆仅1公里,人口万余,4米高的城墙下城门破旧,中心十字街却商铺林立——从米店、杂货铺到铁匠炉、豆腐坊,手工业与商业交织出烟火气。于华烽敏锐判定“这既是战略要地,又是重要粮食基地”,这份高瞻远瞩,为后续工作锚定了方向。
接管绥滨后,推翻伪政府、建立人民政权成为首要任务。于华烽迅速整顿清洗县政府机构,改组重建各区,推动绥滨在征收军粮、动员新兵、恢复生产、支援前线等工作中屡创佳绩,为东北解放战争胜利筑牢根基。
一年多时间里,他牵头组建了县独立团(步骑混合建制)与公安部队,成为保卫绥滨的坚实屏障。国民党反动派勾结土匪反扑时,绥滨迎来严峻考验:主力部队驰援同江未归,城内无援、敌我悬殊。关键时刻,26岁的于华烽上演“热兵器时代空城计”:大开城门,店铺照常营业,小学生如期举办运动会,以从容稳住民心、麻痹敌人。敌探来袭时,战士们主动招手,吓得对方落荒而逃。围困的5天里,他一面指挥守城,一面接分区命令支援富锦仅留30人守城,亲率50余人夜渡松花江,急行军30华里抄敌后路。激战一天一夜助富锦保卫战获胜后,又连夜折返绥滨。第六天,省军区部队击溃敌军,围城之敌闻风而逃,他率兵追击大获全胜。正如他所言:“正义者无私无畏,非正义者外强中干;人心所向则必胜,人心所背则必败。”这场绥滨保卫战,成为他革命生涯的光辉印记,后来他以《满江红》追忆,其妻战丽生亦在组诗《智守奇援》中缅怀。
1947年春,绥滨掀起参军支前热潮:3000多名战士奔赴前线,大批粮食、药品、壮马等物资驰援战场,获合江省政府表彰。这份成绩,源于于华烽对“发展生产是根本”的深刻践行。他深入基层调研,推动原料加工业发展,恢复农工具生产与商品经济;为缓解金融困境,发行200万元“绥滨流通券”,并在1947年离任前以实物和“东北流通券”全额兑换,赢得民心。
任职期间,于华烽兼顾政权建设与民生发展,更重视教育文化事业。他恢复城区首个中心小学“大兴校”,创办绥滨历史上第一所中学并亲任校长;组织妇女扫盲班、成立剧团、创办《新生》杂志与小型报纸、建立图书阅览室,既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更扩大了党的影响,激发了革命斗志。同时,他全力壮大党组织,推动县委及各单位、各区党建工作蓬勃开展,为绥滨长远发展筑牢组织根基。
1947年9月,于华烽告别奋斗过的绥滨,但他的足迹早已深嵌在这片30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功绩永被铭记。1987年,他与夫人重访绥滨,照片中二人神采奕奕,革命精神的光芒依旧闪耀。身后碧水丛林,船头浪花如扇,仿佛是松花江对两位革命者的无声欢迎。如今绥滨的繁荣昌盛,正是老一辈革命者的夙愿,亦是他们奋斗的见证。
合上《红色情怀》,于华烽的形象愈发清晰:以青春赴使命,用热血铸忠诚。他在绥滨的岁月,彰显了共产党员的高尚品质与坚定信仰。这份精神激励着我们: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传承革命先辈遗志,在新时代征程中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为民族复兴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