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尘封的日记,每个人一生中都会有几件难以忘怀的往事。今年的九月十五日是一个非常值得纪念的日子,五十年前的今天,鹤岗市在人工湖畔召开了一次规模空前的万人上山下乡大会,来自全市各条战线的代表和即将奔赴农村的知青两万多人参加了大会。市领导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后,会场上锣鼓喧天,在人们的夹道欢送中,知青们胸戴红花,兴高采烈地分乘来自全市的二百多辆汽车,踏上了他们奔赴农村新的人生道路。在此后的工作中,他们修水利,建矿山,开垦农田,植树造林,在当年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的号召下,为后来鹤岗的城市发展和建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如今,五十周年过去了,这一代人已步入花甲之年。做为他们当中的一员,带着对往事的回忆,我告别他乡,踏上了回到家乡鹤岗的旅途。列车上我久久不能入睡,想起了当年下乡时的许多往事……
看守麦场的日子
九月,正是秋收的黄金季节。我所在的农场隶属于矿务局选煤厂,位于鹤岗市东山区新水源山下,离市区有近二十公里的路程。三百多名新知青的到来,不仅为农场带来了欢乐的氛围,也为农场增添了新的力量。知青们立即被分成了五个排,参与到了农忙的抢收之中。为了防备雨天来临,大家起早贪黑不叫苦,不叫累。手被扎破了,包扎一下继续干,都想在秋收的农忙中,为农场留下一个好的印象。就这样经过十余天的抢收,二百多垧地的成熟大豆被知青们一车一车的运了回来,堆的像小山一样,放在了农场院外的麦场中,等待着脱粒归仓。因靠近山区时常有动物出没,我与另一名知青宋涛则被安排负责夜间的麦场看守。十月的东北夜晚寒气逼人,一天傍晚,宋涛对我说:“这么冷的天,我回去添加点衣服一会就回来。”我对他摆摆手说:“这地方有野猪,你快去快回来。”说完他就消失在了黑夜之中。我一边查看着麦场,一边巡视着四周,可几个小时过去了,还是没有他的踪影,就这样一直到天亮,度过了一个人看守麦场的夜晚。事后得知,宋涛与一名女知青打得火热,正处在热恋之中……
七十年代,由于东北寒冷,冬季无法种植蔬菜,所以人们只能在秋季靠储存蔬菜来过冬。十月中旬,农场收完了大豆,又开始对几十垧土豆进行紧张的收获工作。知青们每天将土豆从地里起出,堆放在大地上,等待着装袋装车,运往市里分给每位职工。就这样,我们又转战到了离农场几里路之外的土豆地上,负责夜间的看守。由于地太大一眼望不到头,我们二人只能南北分开来,加强夜间的巡视。空旷的大地上寂静无声,远处时而传来乌鸦和猫头鹰在深夜里的叫声,让人觉得恐怖。一天夜里,在巡视的过程中,我忽然发现远处两个黑影正蹲在大堆的土豆地边上。我立即大喊:“谁?干什么的?”可两个黑影蹲在那儿不动。我立即端起农场为我们配备的步枪在次喊道:“站起来,再不动我开抢啦?”可对方依然不动。我即刻拉动枪栓对着天空扣动了扳机,“嘎呴……”一声子弹划破了宁静的夜空,像流星一样射向了,远方久久还回荡着声音。可两个黑影依然不动,我壮着胆子端着步枪慢慢的走到跟前,发现原来闹了个“大乌龙”。原来,白天知青们捡土豆时,将两个大号箩筐倒放着扔到了这里,看到这样的情形,自己也笑了起来。枪响过后,宋涛也赶了过来。我们先后在野外看守着麦场和大片的土豆地,直到整个秋收结束。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