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熄的地火——鹤岗矿区红色史话

第三章 建政剿匪支前线

第二节 建立地方民主政权

抗战胜利后, 兴山( 鹤岗)的革命形势日新月异。1945年11月下旬,中共合江省工委、合江省政府派陈瑞符、刘大兴、邵万财、罗仕泉、杜涛以三江人民自治军独立一团的名义到兴山(鹤岗),建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色政权。杜涛曾回忆说:“这5个人里,陈瑞符是团长,我是团政委。罗仕泉、刘大兴、邵万财都是老红军战士,只有我是个文官。”

1945年12月20日,兴山市民主政府成立,杜涛任兴山市首任市长。兴山市民主政府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充分发动群众,培养党的积极分子,开展了清算把头和伪、警、宪、特的民主改革斗争,用封建把头欺压工人的事实教育启发矿工,提高矿工的阶级觉悟,动员矿工建立自己的组织,保卫新生政权,将靠近党组织的积极分子派到各区去筹建工会组织, 为基层政权建设做准备。在建立工会、农会、工人自卫队和组织大生产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和选拔干部充实到基层政权组织。1946年2-8月,先后组建西山、南岗、大陆、笔架、东山和新街基6个区公所。

矿山被中国共产党接管后,百废待兴,各项工作千头万绪,迫切需要党组织的集中统一领导。1945年12月,中共合江省委决定成立中共兴山市党支部,刘仲甫为支部书记,当时共有党员29名。

1946年初,作为解放战争的大后方,东北军医大学、东北电影公司、军工厂等单位陆续从各地迁至兴山,党员人数也随之增加。兴山本来只是一座煤矿,一时迁入许多新单位,有些单位级别又很高,需要有一个统一的领导机构。兴山市市长杜涛和时任鹤岗矿务局局长李天放等人商量后,认为应该成立中共兴山市委,通过党的组织把各机关单位统一管理起来,便于党的统一领导。为此,杜涛、李天放等人联名书面请示中共合江省委, 向上级组织说明成立中共兴山市委的必要性。1946年7月17日,根据中共合江省委意见,成立中共兴山市委,李宽和(东北军医大学政委,1946年5月来到兴山)担任市委书记,杜涛为市委副书记,高浩之(东北民主联军后方医院政委)、闵一帆(鹤岗矿务局第三任局长)、田方(东北电影公司制作秘书)为市委委员。主要任务是剿灭反动武装土匪,维持治安秩序,加强巩固大后方,协调统筹市、矿、东影、医大等之间的关系,抓好生产、生活和支援解放战争等一切工作。 办公地点设在现在的向阳区红军街二马路。

李宽和,1913年出生, 福建清流县长校人,1930年6月参加红军,1932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年8月奉命赴东北接收敌伪政权;1945年11月抵达沈阳,任东北民主联军卫生部政委;1946年4月调任通化医学院政委;1946年5月通化医学院与东北军医大学合并, 李宽和任东北军医大学政委; 1946年5月带领东北军医大学整体迁来兴山。中共兴山市委的成立,标志着兴山市的民主革命进入崭新阶段,党和人民政权建设开启了新的篇章。按照上级党组织的指示精神,中共兴山市委注重加强党的建设,壮大党的力量,建立党的基层组织,成立的当月就建立了3个基层支部,即西山支部、南山支部和兴山支部,党的组织进一步壮大,有力地推动了兴山市民主改革和煤矿生产。

1946年8月,为了更好地协调煤炭生产和铁路运输,全力支援全国解放战争,鹤岗矿务局由合江省政府领导划归东北铁路局直接领导。1946年12月17日,东北铁路局党委发出指示信,主要内容是“兴山市政府应在矿务局领导之下进行工作;市长参加矿务局党委会议;其实际工作应成为矿务局的政治机关, 做工人运动、保卫矿山与教育工人工作”。按照东北铁路局党委的指示,成立中共鹤岗矿务局委员会,隶属于东北铁路局党委,闵一帆任党委书记,李宽和、姚臻(闵一帆的爱人)、王学功、张世韩、骆鹤等11人为党委委员。从这时起到1948年8月,李宽和既担任中共兴山市委书记,兼任市长(杜涛改任副市长,不久后调走),同时又是矿务局党委书记。1948年8月以后, 随着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中国医科大学、东北电影制片厂等单位陆续迁离兴山,中共兴山市委自然解体,在实际工作中,矿务局党委取代了兴山市委。

1949年4月,经松江省委批准, 重新组建中共鹤岗市委员会, 书记许铁民(矿务局局长),梁文舟(矿务局副局长)、何水( 矿务局副局长)等8人为委员。

第三节 发展矿山武装力量

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迅速接管鹤岗矿山,成立了党领导下的鹤岗矿务局,同时又派党的优秀干部和军队进驻兴山,着手发展武装力量。

一、 “手枪队”的诞生与发展

日本宣布投降前夕,刘银喜、徐挺坚、姜鸿飞等人建立了鹤岗矿山第一支武装力量,当地众多爱国群众自愿加入其中,这支队伍被称作“手枪队”,刘银喜是队长。

刘银喜又名刘冲、刘春峰,1925年生于哈尔滨,10岁回到老家河北省清苑县,1938年参加八路军,当过司号员、宣传员、护理员、看护班长, 194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3年12月,刘银喜经党组织批准到鹤岗探望病重的母亲,因形势变化未能归队,经人介绍在鹤岗炭矿医院当了一名外科医助。

1945年8月9日,刘银喜和好朋友徐挺坚( 伪街公署雇员)秘密收听苏联广播,得知苏联对日宣战,十分高兴,决心组织一支秘密武装,迎接苏联红军,保护矿山。刘银喜又找到邻居姜鸿飞谈及此事。姜鸿飞原籍山东省黄县,在老家当过儿童团团员,后来到了东北,在炭矿医院当司药。因为他们都是具有抗日爱国心的热血青年,所以一拍即合。姜鸿飞问:“谁领我们干呢?”刘银喜拿出一张印有毛主席像的旧报纸说:“他领我们干。”于是,3人开始秘密活动, 搜集武器, 扩大队伍。当时, 刘银喜的父亲在新街基开戏园子,他们就经常以看戏为名到戏园子开会,研究工作,布置任务。截至8月12日,短短几天的时间已经发展到30人,这支队伍就叫“手枪队”。

1945年9月3日,东北抗日联军领导人周保中、李兆麟派遣彭施鲁率抗联工作组40余人抵达佳木斯,彭施鲁等11人留在佳木斯,其余人员分派到其他9个市县工作。几天后,刘银喜在张凤岐的引领下,到佳木斯找到彭施鲁,向彭施鲁汇报了组建“手枪队” 保卫矿山以及所掌握的伪、警、宪、特活动情况,同时请示今后的工作任务。抗联工作组经过研究,明确了刘银喜及其领导的“手枪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干部和武装力量,同时提出“手枪队”的宗旨是保矿建军,迎接八路军接管矿山。通过刘银喜的积极工作以及苏联红军司令部的支持,“手枪队”逐渐扩大,到9月末,已发展到50余人。

当时,鹤岗矿山有一个人叫王喜庭,有些文化,还会俄语,伪满时期在鹤岗南岗管仓库。他曾给苏联红军当翻译,并组织了一个“纠察队”,自任队长,也有武器,而且人比较多。“纠察队”得到苏联红军的支持,负责维持治安,队员一律佩戴袖章,上面盖有苏联红军的印章。

1945年10月的一天,“手枪队”队员阎进珠发现伪满时期在鹤岗的曹警长和刘宪补回到鹤岗,这两个人昼伏夜出,并且与维持会的人有联系,阎进珠便把这一情况汇报给刘银喜。刘银喜听后,告诉阎进珠继续跟踪这两人。一天夜里,阎进珠跟踪他们到王喜庭家,发现桌上放着几张委任状。阎进珠佯装不认字,不动声色地退出,立即将这一情况报告给了刘银喜。刘银喜马上带领“手枪队”包围了王喜庭家,抓捕了曹警长和刘宪补,并从他们身上搜出了国民党的委任状。原来,他们在光复时跑了,投靠了国民党,这次从沈阳回来就是国民党派他们到鹤岗发展地下组织,而王喜庭就是他们准备发展的对象之一。刘银喜感到问题很严重,当即对王喜庭实施缴械,并解散了“纠察队”。后来,“纠察队”中的工人骨干大部分参加了“手枪队”。

1945年11月5日, 中共中央东北局派三江人民自治军进驻佳木斯,合江一带的军政都归三江人民自治军领导。于是,刘银喜经常往返于鹤岗、佳木斯两地执行任务。11月中旬,刘银喜接到一项重要任务,到佳木斯迎接鹤岗矿务局首任局长王其清。刘银喜带领部分“手枪队”队员赶到佳木斯,于11月15日保护王其清安全到达鹤岗。因为王其清是只身一人到鹤岗工作,没带任何随员,所以“手抢队”就一直负责保护他的安全。

11月17日,中共中央从延安派来大批干部, 在佳木斯成立了中共合江省工委和合江省政府。11月下旬,“手枪队”再度赴佳木斯迎接到鹤岗工作的领导干部陈瑞符、刘大兴、邵万财、罗仕泉、杜涛等人。

光复后,在鹤岗的敌伪残余势力组织了两个维持会,一个是以杜文祥为首的鹤岗煤矿维持会,另一个是以刘勉斋为首的兴山街维持会,他们各自都有一支武装力量。前者是在老街基的矿警队, 队长是王梦久。后者是新街基的保安队,队长是谭成玉。为了掌握他们的动向,“手枪队”在矿警队里秘密发展队员,在保安队里设下耳目,为日后缴械矿警队、消灭谭成玉叛匪打下了基础。

1945年12月上旬的一天,“手枪队”侦察员在新街基一家旅馆发现一个形迹可疑的陌生人,便用计将他抓起来,在他身上搜出了国民党的委任状。经审问,此人姓张,受大土匪头子谢文东的派遣,到鹤岗与谭成玉联络,可还没等见到谭成玉就被“手枪队”抓住了。刘银喜命令姜鸿飞带领两名“手枪队”队员将其押到新街基西部山上处决了。

“手枪队”在鹤岗光复后共工作了4个多月,1946年1月改编到合江军区独立十二团,刘银喜担任一营教导员,徐挺坚任六连指导员,其他队员也大都担任连、排干部。在光复后的鹤岗矿山,“手枪队” 自觉地担负起保卫矿山、维护社会秩序的重任,同敌伪残余势力进行坚决的斗争,保护了革命干部,为建立民主政权作出了贡献。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