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端午记忆

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眼间,又到了粽叶飘香的时节。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带着千年的古韵与温情,如期而至。这个被赋予诸多雅称的节日——端阳节、天中节、浴兰节……每一个名字都蕴含着独特的文化韵味,它不仅是一个富有中国特色的节日,更是承载着大爱的精神符号,在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众说纷纭,然而,屈原的故事却如璀璨星辰,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最为耀眼的光芒。他的爱国精神和动人诗篇,早已深深镌刻在人们的心中。相传,屈原投汨罗江后,百姓们怀着悲痛与崇敬之情,纷纷划船打捞,并将粽子投入江中,希望鱼虾们放过他的身躯。从此,吃粽子、赛龙舟等习俗代代相传,成为了纪念屈原的独特方式。

记忆的时针拨回到儿时,端午节吃粽子是最令我期待的乐事。每当农历四月底五月初,母亲便开始为端午做准备。她会精心挑选江米、红枣和粽叶,将江米浸泡在盆中,等待着最佳的制作时机。端午节前一天,母亲坐在小板凳上,专注地包着粽子。她的双手灵巧翻飞,白色的江米、鲜红的大枣、翠绿的粽叶,在她手中仿佛被赋予了生命,转眼间就变成了一个个精致饱满的粽子。随后,这些粽子被整齐地摆放在大锅里,加入清水,再压上一块洗净的石头,灶火燃起,不一会儿,阵阵粽香便弥漫开来。那香气,混合着糯米的醇厚、红枣的香甜和粽叶的清新,勾得我馋虫直冒。咬上一口热气腾腾的粽子,软糯香甜在舌尖散开,那一刻,我总觉得这是世间最美味的食物。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这句民谚道出了端午独特的习俗。端午节清晨,天还未大亮,我们这些孩子就会被父母唤醒,一同前往附近的山上采摘艾蒿。山间的晨雾还未散尽,带着露水的艾蒿散发着清新的香气。我们将采回的艾蒿用丝线捆好,郑重地插在门楣上。在长辈们的讲述中,艾蒿不仅能驱邪避灾,还寄托着对家人平安健康的美好祝愿。同时,母亲还会为我们拴上五色丝线,那五彩斑斓的丝线缠绕在手腕、脚腕上,据说能为小孩子带来吉祥与好运。

除了插艾蒿和拴五色线,佩戴香囊也是端午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母亲总会用漂亮的花布,为我们缝制小巧精致的香囊。香囊里装满棉花、香草和艾叶,轻轻一闻,清香四溢。那独特的香味,伴随着整个端午,甚至在香囊褪色后,依然萦绕在记忆深处。母亲说,佩戴香囊可以消灾去病,而在我看来,那小小的香囊,装满了母亲的爱与牵挂。

端午节不仅有着丰富的习俗,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留下了与端午相关的诗词歌赋。文秀的“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道出了人们对端午起源的追思;张建封的“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描绘出端午龙舟竞渡时的热闹场景。这些诗词,或抒情,或言志,将端午的诗意与情怀展现得淋漓尽致。当我们诵读这些诗词时,仿佛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感受着他们笔下的端午风情和家国情怀。

随着时代的发展,端午节的习俗在传承中也不断赋予新的内涵。如今,人们通过举办诗词吟诵分享会、龙舟比赛等活动,传承端午文化,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在悠悠的吟诵声中,在激昂的龙舟号子中,那份从历史烟云中走来的情义与感怀,愈发清晰。

端午将至,粽叶飘香。这个充满诗意与温情的节日,不仅有美味的粽子、清香的艾蒿,更有代代相传的文化与精神。它如同一座桥梁,连接着过去与现在,让我们在品味传统美食粽子的同时,铭记历史,传承文化。难忘端午的记忆,那是童年的欢乐,是家的温暖,更是中华民族文化血脉中流淌的深情。愿这份端午情怀,如同绚丽的花朵,在岁月的长河中永远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