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激情岁月谱新篇
第五节 鹤岗矿山培育的杰出代表
二、 药壶式掏槽钎子的发明者——李庆萱
李庆萱,1922年3月出生, 辽宁省本溪县石桥子区人,1945年参加革命工作。
1945年8月,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后, 年轻的李庆萱怀着胜利的喜悦和朴实的阶级感情参加了革命工作, 成为一名工作积极热情又懂采煤技术和机电技术的煤矿工人。不久, 组织提拔他为机电技术员、电务股长。
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矿用火药奇缺。 当时, 鹤岗还不能生产火药,有时还需从朝鲜进口火药。因此,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在井下采煤时严格限制火药用量。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李庆萱脱颖而出,发明出一种“药壶式掏槽钎子”,使炮眼可以拐弯,而且内部空间加大,从而提高爆破效果,减少火药用量,降低生产成本。
药壶式掏槽钎子在推广使用过程中, 的 确发挥了一定效能。1950年1月1日的《鹤岗工人报》报道:兴山矿111大掌子在没用掏槽钎子打眼时, 每小班打两排眼,每排6个眼, 眼与眼间相隔1米,每眼装炮药2.5个, 共用炮药30个。每眼用导火索1米, 共用12个雷管。出煤20车, 平均每炮出煤1.4吨。用掏槽钎子试验两次都很成功,一排打4个眼,眼与眼间相隔2米,眼是由下向上打的,斜35°,每眼装5个药(3个硝氨,2个粘药),导火索1.5米,雷管4个,共崩下煤20多车,平均每炮出4.5吨煤。试验结果,节省炮药10个,导火索6米,雷管8个,多出煤8车多。
《鹤岗工人报》中《掏槽钎子打眼真好使》一文写道:“12月23日,南山十一坑三斜井557号掌子袁德奎组,4名工友使掏槽钎子打眼,用5个炮(17个硝氨),产煤28车,计16.24吨,前进2.03米,另外还棚一架棚子。”
据统计,鹤岗矿务局推广使用李庆萱发明的药壶式掏槽钎子,每年可节约生产成本147亿元(东北币)。
1949年12月20日,东北人民政府工业部通令嘉奖李庆萱,并颁发一等红旗奖章一枚,给予奖金1500万元(东北币)。12月23日,矿务局局长许铁民致信李庆萱, 向他转达东北人民政府工业部的嘉奖。12月25日,矿务局召开奖励大会,宣布东北人民政府工业部的嘉奖令, 矿务局副局长梁文舟号召广大职工向李庆萱学习。
1950年5月1日,在全市庆祝“五一”大会上,再次宣布东北人民政府工业部对李庆萱的嘉奖,领导为他戴上红旗奖章。药壶式掏槽钎子很快被推广到西安(辽源)、蛟河、大同、淮南等煤矿。
1950年9月,李庆萱作为鹤岗煤矿的代表出席了全国工农兵劳模代表大会,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并参加国庆观礼,受到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此后,李庆萱又曾任兴安矿副总工程师,矿务局技术研究室主任工程师、副主任, 机电处副处长兼主任工程师, 矿务局副总工程师等职。1984年2月,因病去世。
三、 机械化采煤的一面旗帜——李乐亭
1950年春,鹤岗矿区开始集中场子、推行机械化采煤。当时的机械化采煤主要是采用截煤机掏槽,风镐破碎,努力降低火药和坑木消耗,从而大幅度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开始时,大部分矿工认识不充分,加上各工种之间难以配合,截煤机还总出故障,四五十米长的大场子面准备不出来,还窝工。
这时,被誉为“机械化采煤一面旗帜”的李乐亭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李乐亭善于动脑思考,对新事物善于琢磨,接受得快。在试点工作中,他了解了机器采煤和人工采煤的根本区别,增强了信心。在兴山矿管委会和工会会议上,李乐亭反复耐心地宣传推广机械化采煤的好处,说服了有顾虑的干部和工友。1950年5月15日,兴山矿组建了以李乐亭挂帅的一○三机械化大场子。经过一个月的艰苦工作, 一○三场子的日产量由200吨提高到399吨, 这一成绩的取得对鹤岗矿区推行机械化采煤起到了促进作用。
1950年5月22日,东北人民政府工业部煤管局下达命令, 表彰鹤岗矿务局在改革采煤方法、节约材料、降低成本、提高产量中的先进做法,并向其他煤矿推广。
1950年9月,李乐亭作为鹤岗煤矿的代表出席了全国工农兵劳模大会,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并参加了国庆观礼。
四、 积极钻研技术的女技术员——吕凤珍
吕凤珍,1933年9月出生在黑龙江省肇州县丰乐镇,中学毕业后考取了鸡西煤校,学习采煤专业。1955年,22岁的吕凤珍被分配到鹤岗矿务局东山煤矿(今益新煤矿)当技术员。
这个二十出头儿小姑娘的到来引起了井下矿工们的注意,“一个姑娘能干啥活儿”,矿工们议论纷纷。吕凤珍也听到了矿工们对她的议论,她决心要干出个样来让大家看看。
当时的采煤条件非常艰苦,望着矿工们每天流汗开采出的原煤,吕凤珍总想怎么能让矿工少出汗多出煤。她经常往井下跑,把自己在学校学到的采煤知识用到生产实际当中。在东山一井的一个采煤面,原来月产原煤只有2500吨,平均每名矿工产2.3吨,吕凤珍领导工人推行一班采煤制后,效率提高到7.3吨。
这件事之后,矿工们开始佩服起吕凤珍来,有的矿工主动找吕凤珍请教生产中遇到的难题。一次,有一位矿工找到她,反映东山一井煤车常常掉道,吕风珍在容易掉道的地方一连蹲了几天,发现是铁道太轻,她把16磅铁道换成25磅的,解决了煤车掉道问题,出车由原来的每班50~70个提高到了每班100个,提高了矿车周转率。
吕凤珍爱矿山, 不断地想办法解决采煤中遇到的难题, 提高工作效率。她在掘进面试验深打眼, 眼深由原来的1.8公尺增加到 2.5公尺,每公尺火药消耗降低了16%,雷管减少了52%。
1956年, 由于出色的工作业绩, 她被推选出席全国煤矿先进生产者代表大会, 被誉为“积极钻研技术的女技术员”, 接着又出席了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大会,荣获“全国先进生产者”称号,在北京体育馆受到了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并合影留念。
五、 电影导演——于得水
于得水,辽宁省复县人, 出生农民家庭, 当过放羊娃,自幼喜欢读书, 由于家庭困难, 只好边蹬三轮边读书。1948年10月长春解放后,他参加了东北行政委员会工会干部培训班学习。1949年1月毕业分配到鹤岗煤矿文工团当演员,从此开始了他的艺术生涯。
1950年,组织保送他到东北鲁迅文艺学院戏剧班学习,毕业后回到鹤岗,任鹤岗市文工团导演、戏剧队长、研究室主任,并于1952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当时,鹤岗正处在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时期,一个个大型建设项目相继开工,振奋人心的形势、火热的生活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他会同文工团全体成员, 夜以继日地编排新节目。1953-1956年, 他导演《赵小兰》《中秋之夜》《冲破黎明前的羔羊》《海激战》《万水千山》《铁三角》《结婚》《小二黑结婚》《马卡尔· 杜波拉瓦》《渔人之家》等中外话剧、歌剧、舞蹈等近20余台,创作了《鹤岗出英雄》《歌唱田巨川》《我来到东山岭》《我站在兴安岭上》《采煤工之歌》《鹤岗之歌》《矿工生产忙》等诗歌和歌词。此外,他还受牡丹江市文工团邀请导演了歌剧《红珊瑚》等剧目。他和文工团员带着这些作品,为工人群众演出,活跃了矿区职工的文化生活。
1956年,他考入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在校期间,作为中国青年代表,参加了在苏联首都莫斯科举行的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毕业后,他先后在武汉、长春、珠江等电影制片厂担任导演班教师、副导演、导演等职。
20多年来,他导演了《毕昇》《大期》《不平静的日子》《针刺麻醉》等议事片和纪录片近20部。
于得水从舞台导演到电影导演的成长过程,离不开鹤岗矿山对他的哺育。正是因为他有了矿山生活的积累和在煤矿文工团从事导演的创作实践,他才能考入北京电影学院,成为一名电影导演。鹤岗是他从事文艺事业的摇篮,他的第一首快板诗《六绣新英雄》发表在鹤岗报,第一篇短论《秧歌怎样扭》发表在鹤岗报;他第一次登台演出是为兴山矿职工代表会表演快板剧《矿山出英雄》;他第一次导演的话剧《在新事物面前》也是在鹤岗矿区,他时刻也没有忘记故乡的人们。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