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的晨光刚漫过城市的天际线,我便循着手机视频里的线索,往那座横跨街区的高架桥下走去。秋高气爽的日子里,风里裹着清冽的秋香,连脚步都跟着轻快起来——心里揣着对一片花海的期待,寻常的街道也染上了几分诗意。
还未走近,便先望见桥下那片泼洒开的色彩。不是春日繁花的浓艳,也不是夏荷的清雅,而是一种带着秋日澄澈感的绚烂:紫色的荷兰菊如淡墨晕染,红色的则像细碎的霞光落满枝头,两种色彩交织着、依偎着,在桥下形成一片起伏的花浪。站在花田边缘望去,株株荷兰菊挺拔却不张扬,高度多在十至三十厘米之间,恰好高出脚面,既不会让人有压迫感,又能将人完全包裹在这片烂漫里。弯腰伸手轻触,能摸到叶片上细密的粗毛,那是菊科联毛紫菀属植物特有的质感,叶片呈狭披针形,边缘近乎完整,基部轻轻“抱”着茎秆,像是给纤细的枝干系了圈温柔的绿丝带。
仔细打量,才发现这花的精巧藏在细节里。荷兰菊的花不是单朵盛放,而是成簇的头状花序,像一把把迷你的小伞,在枝头伞房状铺开。每一朵“小伞”里,舌状花只开一两轮,花瓣薄如蝉翼,紫色的透着朦胧的蓝,红色的带着温润的粉,围着中央细小的管状花,显得格外灵动。总苞片是细细的线形,紧紧护着花苞,像是花的小小卫士。荷兰菊原是北美洲与北半球温带的原生植物,如今却在我国各地扎根生长,连高架桥下这样半阴的角落,都能绽放出如此蓬勃的生命力,倒让人想起它适应性强的特性——耐得住干旱,扛得过贫瘠,哪怕秋冬的寒意渐浓,也能稳稳地守住花期,从八月一直开到十月,恰好赶在国庆前后,给城市添一抹亮色。
风从高架桥的缝隙里穿过来,带着秋的凉意,花田便跟着轻轻摇晃。成片的荷兰菊此起彼伏,像是在低声絮语,又像是在跳一支轻快的舞。我沿着花田边的小径慢慢走,偶尔能看到园艺工人留下的痕迹:土壤是疏松的沙质土,显然是为了让根系更好地呼吸——这正是荷兰菊喜欢的生长环境,不需要过于肥沃的土地,只要阳光能偶尔洒进来,通风足够好,它就能扎下根去。荷兰菊的繁殖方式有三种:扦插、分株和播种,若是秋天扦插,或是春秋分株,来年就能收获一片新的花海。或许眼前这片花田,就是去年此时,有人埋下的希望,如今才长成了这般壮观的模样。
荷兰菊像极了生活里那些平凡却坚韧的人——不追求极致的华丽,却能在自己的一方天地里,稳稳地生长,热烈地绽放。秋阳渐渐升高,透过高架桥的栏杆,在花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风又起时,花浪再次涌动,我站在这片花海里,听着风声、笑声,看着眼前的绚烂,忽然觉得这个周末变得格外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