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岗物华天宝,地下有取之不尽的煤炭,地上有莽莽苍苍的森林,还有漫山遍野的麦海稻浪。鹤岗又人杰地灵,这些年除许多文体明星相继从这里升起,至今仍光辉灿烂外,还有一位政界要员更引人注目。他就是从小在这里采煤,一步步成长为国家煤炭工业部部长的传奇人物——于洪恩。
于洪恩于一九二七年出生在山东省莒县,位于沂蒙山区与黄海海岸交汇处。按说这里要山有山,要水有水,日子应该好过些。可在旧社会,劳作一年的农民仍然衣难遮体,食不果腹,再加上日寇侵华,生灵涂炭。刚刚十几岁的于洪恩为摆脱贫穷困苦的煎熬,寻求自由美好的新生活,毅然爬上北上的列车,一下子来到地处东北角时称兴山的鹤岗煤矿。应该说他是幸运的,刚来不久正赶上在东北横行霸道十四年的日本无条件投降,鹤岗矿务局随之正式成立。一九四六年于洪恩正式参加工作,成为东山矿一名采煤工人。“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正是应了这几句歌词,于洪恩年轻气盛,干活舍得卖力气,做事愿意动脑筋,工作爱较真儿,有那么一股不服输的劲头。因为他知道,好日子来之不易,全国还没解放,前方战事正在吃紧,急需煤炭支援。我们平时多流一点汗,解放军将士就能在战场少流一点血;眼下多出一吨煤炭,也就等于为正义战争多送一颗炮弹。就是凭着这朴素的感情,他被推选为采煤班长;还是靠着这执着坚定的信念,一九四八年他在党旗下举手发出铿锵有力的誓言。入党了,他牢记党组织的谆谆教导;提干了,他不忘矿工们的重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二十二岁的于洪恩也由坑长升任东山矿副矿长,一九五O年又升任矿长。当坑长,他带领矿工们把井区建成质量好产量高的模范井;当矿长,又率班子成员把东山矿建成高产矿。由于他工作业绩突出,多次受到上级的表扬和嘉奖。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前进。一头扎在煤矿里拼搏的于洪恩,虽然每天觉得有使不完的劲儿,每晚有想不完的事儿,但是干起工作来总觉得有些力不从心。究竟差在哪里?冷静下来一分析,发现自己从小没念多少书,文化底子薄,很难适应当前迅猛发展的潮流。于是,他横下一条心,白天拼命工作,夜晚静心补习功课。功夫不负苦心人,几年下来,文化程度迅速提高,理论水平也相应见长。安排工作不光凭工作经验,还从科学依据出发,做到井井有条。平时向上级汇报工作、开会做个报告也是滔滔不绝,头头是道,加上他天生的嗓音洪亮,调门高亢,是当时有名的“小钢炮”。上级发现了他的才干,赏识他的能力,为更好地发挥他的作用,一九五四年矿建公司和土建公司合并时,调任他去建井公司任经理。当时正是“一五”发展时期,矿区恢复和建设全面展开,苏联援建中国的一百五十六项工程鹤岗就占三项。新中国第一对竖井在建井公司施工下峻工,“新一矿”也由此光荣诞生。
一九五六年,根据矿务局的推荐,煤炭工业部调任于洪恩同志到北京煤干院学习。像久早之盼云霓,如久雨渴见骄阳。于洪恩到煤干院,就是游进学问的海洋,闯进科学的殿堂,他如饥似渴地吸吮着知识的雨露,急切地掂着实践上升为理论的份量。更有幸的是煤干院学习结束,他刚过而立之年,又被保送到全国煤矿最高学府北京矿业学院,度过了难忘的四年大学生涯。在这里,他完成了一个从工人干部到高级知识分子的飞跃,实现了思想认识的又一次升华。
在读书期间,于洪恩想念鹤岗这块热土,就像白云眷恋山岫:他梦中回到千尺井下,如同骏马驰骋草原。怀揣“北矿”毕业文凭,带着报效家乡的一片热忱,回到阔别几年的鹤岗,投身到日夜向往的煤矿。他任兴安煤矿矿长后,抓基层,固基础,煤炭产量一再攀升,迅速超过设计水平。一九六二年一月,三十四岁的他任矿务局副局长后,在领导岗位上发挥着他的聪明才智,体现着他的卓越领导才干,一九六三年又带职兼任兴安矿矿长。当一九六六年二月又回矿务局工作时,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大多数领导干部被打倒,他也一度靠边站。当时造反派对这个年轻有为的局领导干部曾揪住不放,但一时又抓不到什么把柄,论出身,苦大仇深;说工作,兢兢业业,于是就在当时最敏感的以权谋私方面下功夫,查来查去发现他当官多年子女亲属没一个沾光的,就连夫人也是个临时工。他是最早出来工作的,进了班子,是“革委会”副主任。刚走上领导岗位,按说应珍惜这个机会,他却敢说敢管,也敢顶敢撞,特别在重采轻掘、维护矿区发展后劲上从不让份儿。一九七四年十二月份,他被调到省工作,任煤炭工业管理局副局长。
一九七七年五月,于洪恩又回到鹤岗任市委副书记、矿务局党委书记。由于“文革”的冲击,煤矿也算重灾户,采掘比例严重失调,当时煤炭产量一直在七百多万吨徘徊,而且时常大起大落。面对这困难局面,于洪恩白天奔走在各矿厂处,晚上躺在床上很难入眠,有时半夜醒来,伸手抓起枕边的电话,不是向局、矿调度室询问情况,就是要车下煤矿去采区查岗。他率先垂范,使各级干部工作作风迅速转变;他身体力行,使全局职工干劲倍增。几个月时间过去,经过他反复调查摸底,多次研究论证,一个成熟的方案在头脑中形成,一次千人四级干部动员大会召开了。会上,一个个区队情况脱口而出,一组组数据语出惊人,最后他慷慨激昂,掷地有声:奋战“七七”打基础,“七八”坚决破千万。顿时,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如果说,一九七八年的每一张日历,都是创水平上台阶的喜讯,那么,十二月三十一日的声声锣鼓,阵阵鞭炮就是夺取全胜的捷报。全年产量突破一千万吨,鹤岗一举跃入全国十大矿务局行列,这以后每年又以五十万吨数量递增,等于每年都有一个中型矿井投产,产量最高的年份名列全国第四,为全国经济大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当时,作为老矿焕发青春的“鹤岗现象”不胫而走,引起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时任省委书记的杨易辰来调研后,当场挥笔题写“晴空一鹤排云上”的诗句以示嘉勉;煤炭工业部部长高扬文视察后欣然命笔“鹤岗、鹤岗,鹤立高岗,鹤岗是全国千万吨大局,希望像鹤一样站的高看的远。”花香自有蝶飞来,新闻记者纷至登门,新闻报道连篇累牍。《黑龙江日报》以多半版的篇幅报道了于洪恩,说《书记心中有矿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新闻联播节目头条播出他《廉洁奉公,心系煤海》的事迹,并加评论。新华通讯社采写的《鹤岗矿务局发展壮大》的长篇调查,发在《国内动态清样》供国家领导人参阅的绝密内刊上。政绩面前,于洪恩告诫各级干部,多做少说,尽到我们煤矿带头人的责任。对待来访记者,一概由主管宣传部门接待,实在搪不过去的,他就领着到井下走一圈儿。
其实他有一篇论文,很好地解析和诠释了“鹤岗现象”的个中奥秘。论文的题目是《挖潜、革新、改造是老矿区煤炭生产发展的主要途径》,他也由此被煤炭部命名为中年挖潜专家。
煤炭生产走向正常发展道路,鹤岗矿区也蒸蒸日上,雄风大发展。于洪恩又一次接到上级通知,去中央党校学习深造,为期一年,毕业后又去美国考察。归国后满怀信心,运筹帷幄。一九八一年十月这个大收获的季节,中央一纸任命,提拔时年五十四岁的于洪恩任煤炭工业部副部长,协助部长主抓生产等常务工作。在相继召开的党的第十二次和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连任两届中央委员,几年后又出任煤炭工业部部长,至此,写下了他人生辉煌的一页,创造了从采煤行业最底层的工人到最高层指挥官的另一种现象,是当时政界一颗耀眼的新星。全国经济体制改革后,他又出任全国煤炭总公司总经理。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政府职能的进一步转变,煤炭企业划归地方管理,煤炭产业工人出身的于洪恩,又担当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要职。随着年事的增长,从岗位上退下来后,他仍念念不忘全国煤炭生产的形势,关心着鹤岗城市的发展建设、煤炭生产的后劲,记挂着那些为矿区解放、发展、建设做出贡献的老干部、老工友和广大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