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鹤岗矿业热电厂轰鸣的车间里,每当设备突发故障,或者遇到最棘手的技术难题,工人们的第一个反应,几乎都是脱口而出:“快,找綦老大!”
“綦老大”,就是綦孝章,工友们也称“綦班长”。一个59岁、党龄已超过30年的老党员、一名扎根一线37年的电气车间低压检修班老班长。
披坚执锐,我是“綦老大”
1987年,从技校毕业的綦孝章一脚踏入热电厂,便再未曾离开,一干就是38年。因为在班级排行老大,綦孝章被称为“綦老大”,工作后,这个名号不知不觉被传到厂里。“你找綦老大啊?”就连门卫师傅都纠正了记者对“綦孝章”的称谓。
左手一把检修锤、右手一只听诊棍,身着一套老旧工作服,这就是綦孝章的标志性装扮。
毕业分配到热电厂,他在高压班工作19年,19年的“高压”历练,让綦孝章落下了一个好名声——“老黄牛”。
回想38年“检修人生”,感慨颇多。
2006年,因工作需要,他从高压班调至低压班担任班长。这是厂子里最基层也是最重要的岗位,“官不大,责任大!”
低压班管辖着全厂所有的电气辅机设备,大到发电机组,小到几百瓦的电动机,林林总总三四百台,是维系电厂正常生产的“神经末梢”。
面对日趋老化的设备和陡增的故障率,綦孝章没有丝毫畏难。“设备和人一样,你得懂它、勤看它,才能摸透它的‘脾气’。”
在运转车间,机器设备发出的噪声,两个人面对面喊话才能勉强听清楚,为了摸透机器设备的“脾气”,綦孝章与工友们在这样的环境里一干就是几个小时,甚至一天。他说,“时间长了都习惯了,走出车间,感觉世界都安静了。”
他给自己立规矩,每天要对责任区进行“地毯式”巡查。偌大个车间,他每天都要走上几遍,凭借手中“一锤一棍一表(测试仪)”,每一台设备的运行参数、声音、温度,他都了然于胸。在此基础上,他将“两票三制”的工作标准再细化,制定了严苛的巡回检查制度,将每一台设备的责任都落实到人,确保隐患在萌芽状态被发现、消除。
他更是一个不安于现状的“革新者”。登高作业风险大,他带头冲在最前面;检修工具不顺手,他就自己画图纸、找材料,动手加工专用工具,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听诊棍”就是他的得意之作。
“肯钻研”是同事们对他的一致评价。参加工作以来,他累计向电厂提出合理化建议二十多条。仅2024年一年,他带领班组修复高、低压电机21台,电动装置4个,为电厂节约维修资金50余万元。
关键时刻,他总是冲锋在前
“四号主变3804乙刀闸3840刀闸位置信号持续!”
“已处理,电机绝缘正常!”
“四号发电机抢修完毕,已恢复运转!”
……
綦孝章手机其实是很安静的,手机里最活跃是“检修工作群”的“群聊”,其“聊天”内容,是一长串夹杂着专业术语的工作记录。手机之于他,最大的用处莫过于此,其他功能多数处于“免打扰”状态。
作为一名59岁的老党员、老劳模,綦孝章的“本色”体现在每一次执行检修任务中。
猜猜这电机有多重?40吨!
2023年夏季,4号发电机定子线圈出现故障,抢修工作时间紧、任务重。他二话不说,直接搬进了车间,吃住都在现场。他沉着冷静,有条不紊地安排人员交叉作业,替换休息,自己则像钉子一样钉在现场。每天清晨6点准时开工,直到晚上8点才收工,连续高强度奋战15天,最终圆满完成了抢修任务。
2025年7月的一个周末,本是休息时间,他却习惯性地来到车间巡查。在对3号发电机转子进行打压试验时,他敏锐地发现了转子线圈存在漏水隐患。他立刻组织人员,与技术人员一同分析、排查漏点。
针对漏点位置特殊的情况,他大胆提出并实施了“不拆线圈下进行焊接处理”的方案,这一创新举措,不仅大大缩短了检修时间,更节约了大量材料,堪称一次教科书式的抢修。
多年的劳累,使他的身体早已不如往昔。肾结石、腰间盘突出等疾病时常折磨着他,疼得厉害时,连腰都直不起来,但他只是默默用手捶一捶后腰,又转身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即便如此,在任何一次重要抢修中,他从未缺席,也从未休息过一天。
“在热电厂电气车间,綦孝章是公认的‘老黄牛’,他任劳任怨,总是把苦活、累活、险活留给自己,把技术、技巧、技能毫不吝啬地传授给年轻的工友。”热电厂党群工作部部长刘志鹏的话语,朴实而真挚。
匠心为炬,点亮整个班组工作激情
38年,从青春年少到两鬓斑白,綦孝章那份对事业的赤诚初心,从未褪色。
綦孝章告诉记者,还有不到8个月他就要退休了,职业生涯进入了倒计时,因此,他比往常更加珍惜在岗的机会,他将自己多年积累的“独门绝技”毫无保留地传授给班里的年轻工友们。
“我们班组人少、设备多,每个人都必须能独当一面。”在繁重的工作之余,他坚持给自己和班员制定学习计划,利用各种机会,将自己摸索出的检修工艺、实践经验,掰开了、揉碎了讲给年轻人听。
在他的“传、帮、带”下,低压检修班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技术熔炉”,一批又一批优秀的青年骨干从这里走出,奔赴更重要的岗位。他用一颗匠心作火炬,点亮了整个班组奋发向上工作激情。
綦孝章连续10年被评为龙煤鹤岗矿业公司劳动模范,多次获得“十佳班长”“技术练兵能手”等荣誉称号。而他所带领的低压检修班,也连续多年被评为热电厂“五好班组”,并多次荣获公司级表彰。
岁月在他脸上刻下了沟壑,却从未曾磨灭他眼中的光。在这座以电为脉搏的工厂里,他既是能精准“听诊”上百台设备疑难杂症的“技术神医”,又是甘为人梯、锻造队伍的“班组熔炉”,更是一名闻令而动、向险而行的“抢修尖兵”。
38载光阴,他用一把检修锤、一只听诊棍、一双布满老茧的手,为这座能源“心脏”的澎湃跳动,注入了自己全部的心血。
【记者手记】
采访綦孝章,大部分时间是在热电厂震耳欲聋的轰鸣声中进行的。在那个钢铁与电流构成的世界里,语言的交流有时显得苍白,而他的一双手,却讲述了所有故事。
见到记者,“綦老大”大老远就伸出了双手。
那是一双典型的老工人的手,布满了厚重的老茧和洗不净的油污,指关节也有些粗大。然而,就是这样一双看似粗糙的手,在拂过飞速旋转的电机外壳时,却显得无比轻柔和专注。他会闭上眼睛,侧耳倾听,另一只手则轻轻搭在设备上,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老中医,在为钢铁巨人“切脉听诊”。
“声音不对,里面的轴承可能该换了。”他常常能通过这种最原始,也最直接的方式,提前判断出设备的“病灶”。
那一刻,我深刻地感受到,这双手,早已超越了工具的范畴。它是綦孝章与机器对话的桥梁,是38年经验与感悟的结晶。在这双手面前,冰冷的钢铁仿佛有了生命,它们的每一次“心跳”、每一次“呻吟”,都逃不过这位老匠人的感知。
在智能化、自动化浪潮席卷而来的今天,我们常常惊叹于数据的精准与科技的强大。但綦孝章和他的这双手,却让我看到了另一种不可替代的力量。这种力量,源于日复一日的坚守,源于对事业近乎本能的热爱,它无法被编程,无法被复制。
这双手,守护的不仅是机器的安全运转,更守护着一份匠人的初心与传承。正是这千千万万双朴实而有力的手,构成了我们这个时代产业大厦最坚实的基石。
《黑龙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