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建政剿匪支前线
第七节 东北电影制片厂的前世今生
三、 东北电影制片厂的重大贡献
在东北解放战争的艰难岁月里,东影在生产设备十分简陋、生活条件极其艰苦的情况下,卓有成效地进行了大量开拓性的工作。 他们把拍摄战地纪录片放在首位,同时根据当时形势的需要,赶拍其他片种。
东影在兴山时期,完成了“七个第一”,即拍摄了第一部大型系列纪录片《民主东北》,第一部木偶片《皇帝梦》,第一部短故事片《留下他打老蒋》,第一部长故事片《桥》,第一部科教片《预防鼠疫》,第一部动画片《瓮中捉鳖》,第一部译制片苏联电影《普通一兵》。
大型系列纪录片《民主东北》以东北解放战争为焦点, 兼有平津战役部分内容,一处处历史场景,一幅幅真实画面,感人至深。这部大型纪录片是在战场上拍摄了30万英尺素材,经过剪接编辑而成的,共17辑106本,胶片总长23687米。在拍摄这部大型长纪录片的时候,摄影师开赴前线,及时有效地记录下重大战争场面。最多的时候派出32个摄影队分赴各个战场拍摄素材,摄制人员冒着枪林弹雨,不顾生命危险,身背武器,手提摄影机进行战场实拍,真实地记录了实战场面。
早在东影建厂期间,就派出第一批战地摄影队,分别由吴本立、徐肖冰、王德成各带一个队,拍摄出《民主联军军营的一天》《活捉谢文东》《追悼李兆麟将军》等片子,编入《民主东北》第一、二辑。这是东影的第一批产品,以后又陆续生产出其他各辑。
《四下江南》《东满前线》记录了东北民主联军1947年5月渡江南下发动群众的场面,以及在公主岭、昌图等战役中歼灭守敌的情况。《收复四平》记录了东北民主联军1948年初进攻四平激烈巷战的真实过程。
《公主屯战斗》记录了人民军队的战士们冒着零下40 ℃的严寒,雪地修筑工事,踏雪发动进攻,歼灭守敌,活捉国民党新五军军长刘光谦的真实场面。
在战场上拍摄《民主东北》,险象环生。 摄影师李光惠回忆说:“我在前线战场上拍片子,曾经历过几次危险,都是死里逢生。”“我们在哈拉哈火车站拍了开仓放粮的场面,再返回营地时,路上碰到了国民党四架飞机,两架一组轮流向我们开火,把驮机器的马打得直蹦。我抬头一看,顺着飞机翅膀冒大火苗子,这时一溜子弹打过来,一摸下颚出血了,我又顺着上颚的伤口抠出一个子弹头,还热乎呢。”
中共中央毛主席等领导人在西柏坡也观看过大型纪录片《民主东北》。摄影师吴本立到关内二野执行战地拍片任务时,在西柏坡小住见到了这个场面。他回忆说:“毛主席迈着矫健的步伐走进院子,这时天还没有黑下来,我注视着主席的一切。主席留着很长的头发,身体比在延安时稍胖了一些,脸上红润润的,从他身上穿的一身灰制服和脚上一双很普通的布鞋,看来还是延安的老样子,可是从主席的身体来看,比那时显得更加健壮了。电影放映时,场子里静悄悄的,首长们都看得非常仔细。当影片中出现了我军缴获了大批武器,俘获了大批俘虏时,首长们不约而同地发出了会心的笑声,笑声里还夹杂着轻微的赞扬声。当影片放完时,首长们热烈鼓掌,称赞影片拍得很好。”
据《中国电影年鉴》记载:“《民主东北》题材极为广泛, 内容异常丰富,不仅制作速度快,而且东影还十分注意放映组织工作。一至六辑共印35毫米和16毫米拷贝各23个,分别供后方影院和流动放映队放映。东影流动放映队最初仅2个,到1948年9月发展到17个。据不完全统计,1948年在东北解放区有328个地方放映了《民主东北》一至七辑,观众达2374741人次。到1949年东影成立的3年时间里,地方影院共放映东影出品影片9189场, 观众达3632944人次。流动放映队放映2893场,观众达4013510人次。 《民主东北》在配合东北解放战争、向人民群众进行思想教育方面,起到了巨大的宣传鼓舞作用。”
在拍摄纪录片的同时,东影也尝试拍摄和制作其他片种,在这一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以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影片《留下他打老蒋》讲的是一个刚刚参加革命的小战士不慎枪走火,打死一个老农民的儿子,部队为严肃军纪决定枪毙小战士,给老农民的儿子偿命。老农民站出来说:“不要处死小鬼,留下他打老蒋吧!”在场的群众无不动容, 也一致要求“留下他打老蒋”。部队同意了大家的意见。后来, 这 个 小 战 士 在 战 斗 中 立了功。影片《桥》塑造了两个老工人为支援解放战争,抢修被破坏的桥梁的英雄事迹。王家乙刚到兴山,就被选定担任《桥》的男主角,王家乙说:“我从来没接触过电影啊。”陈波儿说:“人民电影刚建立,党需要有更多的同志尽快掌握这门艺术啊,干吧!”王家乙在回忆录中记述了拍摄《桥》的经过:“各种事故不断,摄像机马达失灵, 录音机失声短路, 照明灯电压不稳,演员忘词跑调…… 有一次拍钢花四溅的一场戏,钢花把摄影师的棉衣烧着了, 但机器不能停, 后面的人帮着他扑火, 自己身上也着了, 后面的人再上一个,一个替一个扑火,愣是一直把镜头拍完。”
影片《皇帝梦》和《瓮中捉鳖》讲的都是讽刺蒋介石勾结美帝 国 主 义 发 动 内 战 的 事。据参与这两部电影动画设计的日本美工人员方明(持永只仁)回忆,《皇帝梦》是京剧形式, 富有民族艺术特点, 但是他自己还不懂京剧。最后, 大家共同努力夜以继日地拍摄,终于完成了影片的摄制。《瓮中捉鳖》中的一些画面曾由持永只仁到哈尔滨设计,并获得书画名家的帮助。
《预防鼠疫》是针对东北一度流行的鼠疫而拍摄的科普影片。该片运用通俗易懂的方法讲解鼠疫的防治知识,介绍如何减少和消除日寇遗留的细菌武器的危害,这在当时非常适用。
译制片《普通一兵》很有意思。当时的翻译演员普通话不标准,使得电影里的一些苏联士兵竟然说东北话。
东影在兴山拍的另外两部影片也深受观众喜爱。一部是由陈波儿编剧、许珂导演的《光芒万丈》,反映工人阶级修复被国民党破坏的发电厂的故事。这部影片在鹤岗、本溪、抚顺、小丰满等工矿企业放映时,受到广大工人的热烈欢迎。另一部是由成荫编导、李光惠摄影的《回到自己队伍来》,讲的是国民党军队里的一个士兵的父亲,进城说服儿子投诚的故事,也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1949年4月,东北电影制片厂迁往长春。 1955年2月,东北电影制片厂改名为长春电影制片厂。1992年开始, 长春市正式举办中国长春电影节,成为中国首个具有国际影响的电影节。1999年1月,长影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成立,经营范围涵盖广播、电视、电影和录音制作等。
第八节 长篇电视连续剧《解放区的天》
作为最早回到党和人民怀抱的鹤岗,承载了怎样的光荣革命历史?”“三下江南,四保临江,军用煤无缺,有功焉,特此通令嘉奖。”何以将奖项颁给了鹤岗?那首中国工人阶级永恒的战歌《咱们工人有力量》为什么会诞生在鹤岗?
这些鲜为人知的光荣历史,随着一部电视连续剧的拍摄与播出,向世人揭开了谜底。
2009年5月11日,由著名导演陈健倾力制作, 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献礼的电视剧《解放区的天》在哈尔滨杀青。这部电视连续剧的导演陈健曾执导过《亮剑》。2009年2月26日,《解放区的天》在鹤岗市开机拍摄。《解放区的天》由黑龙江省委宣传部、鹤岗市委市政府、龙煤集团、龙煤鹤岗分公司联合出品。
长篇电视连续剧《解放区的天》的剧本,是由鹤岗市作家协会副主席韩学敏(曾任鹤岗矿务局党委宣传部部长)、鹤岗矿区作家协会主席桑俊杰二人创作的,是黑龙江省第一部煤矿工业题材的电视连续剧。该剧反映的是1945年8月至1946年5月的鹤岗矿区在解放初期的历史。
当时的鹤岗是新中国第一片工业解放区,是解放战争时期的大后方,稳固的东北根据地,也因此迎来了中国医科大学的迁徙和东北电影制片厂的诞生,鹤岗矿工也率先擂响了大战红五月的战鼓,由此感召音乐家马可创作出了《咱们工人有力量》这首传世之作。
《解放区的天》再现了鹤岗矿区的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巩固新生政权,以快出煤、多出煤的实际行动支援解放战争及同日寇残余、封建把头、周边土匪、暗藏的国民党特务进行殊死较量和复杂斗争的革命故事,歌颂了最早期解放的矿区那些觉醒了的广大矿工,为矿山的恢复和发展贡献聪明才智和辛勤汗水。
《解放区的天》这部电视剧的创作与拍摄,得到了黑龙江省委的充分肯定,称赞该剧对黑龙江文化的繁荣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个工业解放区,鹤岗在中国煤矿发展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当年广大煤矿工人在那片热土上留下的奋斗足迹也成为黑龙江省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片名《解放区的天》生动地反映出黑龙江对共和国的建立作出的重要贡献。用影视艺术的形式展示这段珍贵的历史,就是要在重拾记忆的同时,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煤矿工人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优良传统和意志品格,激发广大人民群众抓住机遇、迎接挑战、顽强拼搏、艰苦奋斗及不断创造美好未来的信心和意志。
26集的《解放区的天》经过后期制作,2010 年首先在上海电视台城市频道播出,2010年、2011年、2016年又先后在贵州省、山东省电视台播出。随后, 优酷网、中国乐视网、腾讯视频等各大网站也相继播出。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