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建政剿匪支前线
第七节 东北电影制片厂的前世今生
二、东北电影制片厂成立
根据中共中央的统一部署,1945年11月16日,延安电影团告别了延安宝塔山,奉命开赴东北。由于战争时期行路艰难,这支队伍于1946年3月到达山东莱州湾的羊角沟小码头,从那里渡海去往东北。为了安全,他们换上便装,男的穿长袍马褂,女的穿旗袍。
船在海上漂泊了整整两天两夜。由于这些人多数生长在内地,未乘过海船,有的出现了严重的晕船反应,连续两天水米未沾,在海上还遇上国民党军队的巡逻舰,所幸有惊无险,第三天才到达安东(现辽宁丹东)。所有人员在安东作短暂休整,并与中共中央东北局取得联系,安排下一步行程。
这时,东北大部分地区已被国民党军队占领,无法通行。于是,他们根据中共中央东北局的安排,取道朝鲜,乘火车过鸭绿江到新义州,在朝鲜境内北上,绕回中国图们。
1946年8月18日,延安电影团一行辗转到达哈尔滨。经过几天休整,再次乘火车奔赴他们的目的地———兴山。
8月27日,延安电影团一行40余人,经过9个多月的艰难跋涉,终于到达兴山,同先期到达的东北电影公司会师。已经在兴山的舒群、袁牧之、陈波儿、田方、钱筱璋等人到火车站欢迎战友的到来。兴山市和鹤岗矿务局的领导也都到火车站迎接。
矿务局的领导闵一帆等人,负责安排后勤接待工作。他们把红军街的原日本“社宅”又修复一些,给电影工作者居住。那时,整个红军街所有日本人遗留的房子,也是当时兴山最好的房子,全部给中国医科大学和东北电影公司使用。
为了迎接延安电影团的到来,庆祝东北电影公司与延安电影团的胜利会师,1946年9月1日,两班人马举行了一次盛大的联欢晚会。 东影乐队的向异日记记载:“傍晚,大家在大楼前集会,原公司人员和电影团全体同志分别站成两排。在舒群同志简短介绍后,双方相互敬礼,同时还拍了电影,然后列队到医大饭厅。 欢迎会由‘满映’ 老演员王安主持,大家表演了许多节目,如唱歌、唱京剧、讲笑话、出洋相等等。” 因为袁牧之曾在一部影片里演过拉洋片的,在大家的要求下,袁牧之又表演了他的拿手好戏。由于出席这次联欢会的还有日本人和朝鲜人,所以舒群在祝酒词中说:“这是国际感情交流融合的大会!”
延安电影团来到兴山后,同先期到来的人员一道,立即投身到建厂的紧张劳动中。经过一个多月的筹建,一切基本就绪。
1946年10月1日, 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 这一天, 根据中共中央东北局的指示,东北电影制片厂正式成立,简称“东影”,直属中共中央东北局宣传部。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个电影制片厂。
东影的成立得到张闻天的关怀和支持。 东影来兴山安营扎寨,就是根据他的意见最后确定的。他曾专程来到鹤岗,祝贺电影工作者所取得的成就,鼓励东影的同志们多拍片、拍好片。
东北电影制片厂第一任厂长由舒群担任,袁牧之任顾问,张辛实任副厂长,田方任秘书长。
不久,舒群调离,成立了由袁牧之、吴印咸、田方、陈波儿、何世德、许珂、王滨、钱筱璋、伊琳组成的管理委员会。袁牧之任厂长,吴印咸和张辛实任副厂长,吴印咸任技术部部长,马守清任副部长。
1948年6月,由钟敬之、成荫率领的西北电影工学队20余人来到兴山,并入东影。同年9月, 由沙蒙、张平、何文率领的东北文工团140余人也来到兴山,参加东影工作。于是,管理委员会又增加了钟敬之、沙蒙2人。东影的组织机构进一步完善,形成1室3处18科。同时,成立了中共东影总支委员会,陈波儿任书记,钟敬之、白大方任副书记。
东影于1946年末在兴山建立了第一支文工团, 由于蓝、袁乃晨任正、副团长。1947年8月,组建第一支电影乐团,由向异负责。1948年秋,建立起第一个译制分厂(当时叫翻版组),由袁乃晨负责。这时在兴山的东影,可以说是“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演职员队伍更是人才济济,有方化、陈强、凌元、苏里、王家乙、于洋、梁音等,不胜枚举。
当新中国还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的一个婴儿”的时候,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电影制片厂在兴山已具有相当规模,堪称全国(包括国统区)最大的电影厂。因此,兴山亦被称为新中国电影事业的摇篮。1948年8月1日至22日,全国第六次劳动大会在哈尔滨召开,东影派出摄制组记录下了这次具有历史意义的大会。会后,大会部分代表和领导专程到兴山访问并参观东影。
1948年,张闻天到兴山检查工作,亲切地与东影的吴印咸、陈波儿、袁牧之等同志合影留念,留下了珍贵的历史镜头。
1949年4月6日,陈云到鹤岗视察工作并参观了东影,对东影的工作给予很高的评价。
自1949年4月初开始,东影分批迁往长春。除已经支援其他兄弟电影厂的物资以外,又装运32个车皮的物资,总重量达800多吨,全部安全到达长春,无一受损。
1955年2月,文化部决定将东影改名为长春电影制片厂。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