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建政剿匪支前线
第七节 东北电影制片厂的前世今生
1946年,东北电影公司和延安电影团陆续到达兴山(鹤岗)市后,在兴山市政府和鹤岗矿务局的大力支持下,突击建设厂房,并很快竣工交付使用。1946年10月1日, 东北电影制片厂成立, 直属中共中央东北局宣传部领导。东北电影制片厂在兴山的三年时间里,积累了摄制各种影片的宝贵经验,为新中国电影事业发展培养了大量专业人才,因此兴山曾被誉为新中国电影事业的摇篮和发祥地。
一、 中国共产党接收“满映”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投降。17 日, 溥仪在通化大栗子沟宣布“退位”,长春光复。19日,苏联红军进驻长春。这时的长春留下一个当时国内规模最大的电影制片厂,即“满洲映画株式会社”,简称“满映”。这里有许多训练有素的演员,还有大批电影生产设备。
“满映”理事长、日本人甘粕正彦(实际是日本特务)在日本天皇宣布投降之时,曾预谋烧毁“满映”,然后让所有的日本员工集体自杀。 但是他的预谋遭到大部分日本员工的反对,另外中国员工也对电影厂采取了严密的保护措施,所以甘粕正彦的预谋最终没有得逞。看到计划失败、大势已去,他吞服氰化钾自杀。
因为这时的“满映”人员极其复杂, 各派势力纷纷抬头, 所以在“满映”工作的一些爱国人士在中共长春地下党的领导下,承担起了保护电影基地的重要任务。
1945年8月下旬,中共长春地下党刘建民、赵东黎二人各受其上级委派(单线联系),分头进入“满映”,在“满映”组织成立电影艺术工作者联盟和电影技术工作者联盟。9月上旬,中共长春地下党组织委托“满映” 资深电影工作者张辛实将这两个联盟合并为电影工作者联盟,其成员大都是爱国人士。
张辛实,1916年生于吉林辽源, 曾留学日本学习电影艺术, 学成回国即在“满映”工作。他是个爱国知识分子,善拍古装片,在“满映” 有一定威信。以张辛实为首的电影工作者联盟,为了保护和接管“满映”,同国民党反动派和日伪残余势力进行了激烈的斗争。他们以电影工作者联盟的名义同看守理事田日出吉谈判,责令其交出权力。但是,田日出吉以他不是军人为由,拒不交出权力,其实就是不肯投降。面对张辛实等爱国人士的据理力争,他狡辩说:“日本已经战败,‘满映’是要交出,但不是交给你们,而是交给中国政府(是指国民党政府)。”当时在长春的国民党人员也曾多次到“满映” 活动,企图进行接收。以张辛实、马守清为代表的爱国演职人员,在中共地下党的领导下和苏军司令部副司令周保中(著名爱国人士、抗日名将)的支持下,与敌对方展开斗争,最后赶走了国民党的人,顺利接管“满映”。
电影工作者联盟接管“满映”后,职工内部又出现一种“变卖财产分钱”的错误主张。张辛实等爱国人士对这些人进行说服教育,终于把电影厂完整地保护下来。
1945年10月1日,在中共长春地下党的支持下, 东北电影公司成立,由张辛实任经理。
由于时局混乱,无法拍电影,东北电影公司为了维持开销,开始演出话剧,并办起东北电影学院,张辛实任名誉院长,另一位有影响的电影工作者马守清任院长。学员除本厂青年职工外,又在长春和吉林招收一部分青年,总共有60多名学员。后来这些人也都成为新中国电影行业的骨干。
1946年4月14日, 苏军撤离长春。东北民主联军攻打长春时, 东北电影公司的学员给部队带路,部队的战士就住进东北电影公司宿舍。
4月18日,东北民主联军占领长春,由延安来的干部舒群等人接管东北电影公司,舒群任经理,张辛实任副经理,袁牧之为顾问,其他负责人还有田方、许珂等。
抗战胜利后,东北的形势瞬息万变,国民党军队大肆占领地盘。面对东北的紧张形势,东北民主联军决定撤离长春,把东北电影公司迁往当时的大后方兴山(鹤岗)。
搬迁工作分3批进行。第一批于5月13日出发,领导有袁牧之、钱筱璋、于彦夫,以运送设备为主,兼有一些员工。洗印、录音、摄影、放映机械以及大量照明器材、化妆用品、大批胶片、数百部电影拷贝等,整整装了一列车。东北局警卫连和新华社警卫排抽调20多名战士负责护送,最终顺利到达哈尔滨。
第二批于5月18日晚出发,由许珂、马守清带队,共400余人,其中还有近百名热爱中国的日本员工。这批队伍走了一夜,居然没走出长春市。摄影师李光惠回忆说:“我们这批共57 个车皮。火车刚出长春不远,有一节车厢失火。这是节闷罐车,里面有日本员工家属,因为他们用的蜡烛晃倒了,烧着了木箱,车里全是电线和炭精棒,就引起火灾了。于是我们全下来摘挂,这节车在中间,胶皮电线烧化了,全是烫人的黑油,因为没有灭火器材,我们硬是用肩膀把车拖到了道岔子。”
第三批于5月23日夜随同东北局机关及东北大学等单位一同撤出。车刚开出小南站,国民党飞机就来追踪、轰炸,东北大学有20多人死伤,电影公司无人员伤亡。
队伍到达哈尔滨后,全体人员作短暂休息,装载设备的列车没有卸车。5月26日,继续北上。到达合江省会佳木斯时,队伍受到省委书记张闻天和省长李延禄的热情接待。6月1 日, 所有人员全部到达兴山(鹤岗),受到兴山市、鹤岗矿务局领导以及全矿区老百姓的热烈欢迎。
这次大搬迁,东北电影公司带走了长春的全部设备,连一个灯泡也没留下。400多名员工除少部分留在哈尔滨或返回长春以外,大部分到达兴山。中共中央东北局对这次行动非常满意,东北局宣传部部长凯丰对此给予特别表扬。
5月26日,以国民党接收大员身份进入厂区的金山(著名电影演员、导演)面对空空如也的厂区,说道:“袁牧之太不够朋友了,什么都不给我留。”陪同他的浦克(原定他也到兴山,但是没来得及撤走,国民党就进长春了)当时觉得很奇怪,直至全国解放后,才得知原来金山也是中共地下党员,虽然名义上是国民党的接收大员,实际上却是受周恩来秘密派遣来完成一项特殊的任务——占领电影厂, 不为国民党拍摄反动影片。
金山虽然两手空空,但是他保护了这个大厂区的所有建筑,为以后东北电影公司重返长春创造了有利条件。
鹤岗矿务局和兴山市的领导为东北电影公司安排了房子,其中后勤保障诸事几乎都由矿务局包了下来。
由于条件所限, 建新厂不现实, 只能是把日伪遗留下来的旧建筑加以改造利用。主厂房选择了位于老街基一所日本小学的两栋平房,因为跨度较大,经过简单处理即可改建成厂房, 设有洗印、录音、剪接等车间(即现鹤岗市政府大楼后面)。
这两栋平房在东北电影公司迁出以后,20世纪50年代曾为鹤岗文工团所用,后来也曾做过矿区图书馆。1979年平房被拆除,在原位置上建起两栋4层住宅楼。该遗址于2003年被市第三中学征用。现在鹤岗市政府后面(鹤矿宾馆旁)道边上立有一块标志牌,标明为当年东北电影公司旧址。
摄影棚设在新街基的一家日本未完工的电影院,即后来的新光电影院。办公室由一个日军马厩改造而成。
东北电影公司的到来,给边陲小城兴山带来了一片生机与活力。
当时这里有很多人从来没有看过电影,甚至不知电影为何物,一下子来了一个电影厂,大家感到十分新鲜,大开眼界。
在建厂的过程中,袁牧之说:“别的厂可以用文字写厂史,我们是电影厂,我们写厂史可以用胶片记录下来。” 于是,公司很快成立一个拍片小组,成员有福岛宏(日本技师)、李光惠和刘德源等人,边建厂边拍建厂纪录片,真实地记录了修建洗印车间、建立保育院、训练干部等场面,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资料。
1946年8月15日是抗日战争胜利一周年纪念日,佳木斯要召开庆祝大会,在会上还要公审战犯,政府请电影公司派人拍片。于是,电影公司派出马守清和李光惠等人前去执行此项任务。
会场设在一所小学校的院内, 当领导讲完话以后, 演出《黄河大合唱》,然后即开始公审战犯。当将伪满三江省省长和另外5个战犯押上台的时候,突然会场里乱了起来。原来是2个警卫人员被伪满三江省省长的小舅子收买,向会场内开枪。
李光惠回忆说:“当时会场顿时大乱,6个战犯和1个陪绑的被战士立即枪决了。我那时正在后台换胶片,两只手全插在黑布口袋里,还用毛巾扎紧了。这时候一颗手榴弹就掉在我身旁, 我一脚踢出去两米多远。暴动很快平息了。”这是东影公司到兴山后遇到的第一个惊险场面。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