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山河破碎勇抗争
第四节 鹤岗矿区及周边的武装斗争
五、抗联西征实行战略转移
松花江下游地区抗日武装斗争的蓬勃发展, 使日本侵略者惊恐万分。自1937年11月,日本侵略者对三江省实行所谓“三年治安肃正”,调集日军一个师团和大量伪军组成2.5万人的“讨伐队”,疯狂围剿抗日武装,同时对中共地下党组织进行残酷镇压。
1937年冬, 日伪对下江地区的围剿日益加剧,抗日游击区不断缩小,抗联队伍处境十分艰难。中共北满临时省委在依兰东杨家沟召开会议, 决定派赵尚志代表中共北满临时省委和抗日联军去苏联联系重大政治及军事事宜。
1938年1月26日,赵尚志将军等6人受中共北满临时省委委派从依兰出发, 途经汤原、梧桐河, 于当天夜晚到达萝北县名山附近,在抗联第三军九师师长李振远率部掩护下,从名山镇东过江去苏联。但万万没有想到,赵尚志一行到苏联境内就被苏方无理关押,直至1939年6月,才以“误会”为由解除监禁。
1938年,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进入艰苦时期,日本关东军不断增派兵力对三江省抗日武装进行“围剿”,企图“驱于一隅”,实现“聚而歼之”的罪恶目的。
1938年4月,李兆麟出席在依兰县四块石召开的中共北满临时省委第七次常委会议后,率领抗联第六军教导队到萝北与抗联第六军各师会合,在萝北县南部抗联根据地老等山设总指挥部,以应对更严峻的斗争形势。6月,中共北满临时省委在通河召开第八次常委会议, 分析了北满抗日游击战争敌我双方的各种情况,再一次提出:为了保存抗联部队实力、粉碎敌人阴谋,东北抗日游击战争必须跳出日伪包围圈,到黑嫩平原开辟新的游击区。会议认为, 向西突击是北满抗日联军的最佳选择。为此,决定北满抗日联军第三军、第六军、第九军、第十一军主力穿越小兴安岭向海伦地区远征,由李兆麟以北满抗日联军总政治部主任资格统一指挥在下江的抗联各军西征,开辟黑嫩平原的新游击区。会后,李兆麟在麻花林子组织召开北满抗日联军团以上干部和下江地区地方党组织负责人会议,研究制定西征方案,决定分批西征。
1938年8月,由第六军一师、二师约200人组成的第一批西征队伍出发,第六军参谋长冯治刚负责指挥,陈雷为代理临时党委书记,其他指挥员还有第二师师长张传福、第二师十一团政治部主任王钧等。西征队伍在途中袭击了东黄花岗伪军,于夜间进入兴山镇解决给养后便踏上艰难征程。8月23日,在汤原黑金河西沟宿营时遭日伪军袭击,张传福等8人牺牲,给养被日伪劫走。冯治刚、陈雷率领西征队伍甩开敌人追击后继续前行。因无法补充给养,一路上只能以野菜、野果充饥,艰难行进40余天后到达海伦与张光迪所部会师。
1938年9月6日,来自宝清的第三军三师、四师与先期到达萝北的第六军三师、四师共400余人组成第二批西征队伍,从麻花林子抗联基地出发,由第三军政治部主任金策、第六军三师代师长王明贵、第三军四师政治部代主任于保合负责指挥。西征队伍渡过嘟噜河,冲出沼泽地,经鹤立进入汤原老区,当地群众为部队补充了给养。随后在石场沟伏击了追击而来的汤原县伪治安队,毙敌50余人。一路上西征队伍披荆斩棘、忍饥挨饿,10月上旬与第一批西征队伍在海伦会师。1938年9月,李兆麟将军率领第六军教导队180余人在宝清、富锦一带与第六军一师政治部主任徐光海所部、第十一军一师师长李景荫所部会合,组成第三批西征队伍,由李兆麟负责指挥。西征队伍北渡松花江后, 于1938年11月离开下江,准备翻越小兴安岭向黑嫩平原进发。在鹤岗老等山北坡短暂停留期间,袭击了鹤岗郊区日军仓库,缴获了一批棉布、棉花,自己动手制作棉衣御寒。远征部队冒着暴风雪和-40 ℃的严寒在茫茫林海雪原中坚持向西挺进, 终于在12月末到达海伦, 与前两批西征队伍会师。
1938年8月至12月,抗联队伍先后三批共1000余人从萝北抗联基地出发西征,行程千余里,最终在海伦会师,保存了北满抗联队伍的主力,完成了战略转移。西征期间抗联第六军五师师长刘振声率部留在萝北、绥滨一带牵制日伪军,完成任务后于年末在绥滨境内北渡黑龙江进入苏联。抗联西征粉碎了日伪妄图把抗联队伍“围歼”在三江省内的罪恶阴谋,为开辟黑嫩平原游击区奠定了基础。
抗联主力部队西征后,还有其他抗联小部队在鹤岗、萝北、绥滨一带继续活动。梧桐河下游坚持抗日斗争的有刘海龙领导的第六军二十三团;宝泉岭一带坚持抗日游击活动的有陈芳钧、马克正领导的第六军四师二十九团;太平沟至兴东一带有阎希保带领的抗联小部队。在日伪大举进攻、全面围剿的险恶形势下,这些抗联勇士发扬独立自主、顽强斗争的精神,积极主动出击,不断打击日伪政权、破坏军事设施,有力地牵制了日伪有生力量。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