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熄的地火

——鹤岗矿区红色史话

第二章 山河破碎勇抗争

第四节 鹤岗矿区及周边的武装斗争

“九一八事变”激起中国人民的抗日怒潮,下江一带是东北地区的重要抗日游击区之一。这一地区兴山(即鹤岗)境内的公义永、麻花林子、老等山等地,都是著名的抗日游击区。抗日队伍在这片热土上与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谱写出一曲曲气壮山河的悲壮史诗。

一、老五团打响抗日第一枪

1931年以前,黑龙江省陆军三旅五团就常在汤原、鹤立、兴山一带驻防,被群众称为“老五团”。老五团有6个步兵连、1个机关枪连、1个迫击炮连,驻扎在兴山的是五团三营十连。“九一八事变”后,老五团奉命开赴齐齐哈尔参加震惊中外的江桥阻击战,打响了反抗日本武装侵略的第一枪。

1932年5月,通河镇失守后,黑龙江省陆军三旅五团在新任团长刘斌(原五团团长在通河战斗中阵亡,马占山的参谋长刘斌接任五团团长)的带领下,退守到汤原县太平川进行休整。全团还有七八百人。刘斌决定二营留守鹤立镇,一营进驻鹤岗矿山,将团部和三营的一个连驻扎在萝北兴东镇,并把机枪连、迫击炮连、十连、十二连部署在黑龙江边的肇兴镇一线,重点防守从江上来犯的日伪军。老五团官兵一律佩带红袖标,上有“天良救国 誓死杀敌”8个大字。

1932年6月,刘斌将团指挥部从兴东移防肇兴。老五团到达萝北肇兴不久,日军得知,立即发起对肇兴的进攻,双方交火,因为老五团在肇兴守备严密,日军未能攻下,战斗持续时间很长。三营营长崔荣焕只在掩体里指挥,不敢出来,刘斌得知大怒,当场撤了崔荣焕的营长职务,委任王梦久担任三营营长指挥作战,很快击退来犯日军,老五团伤亡不大。那时,绥滨、富锦已被日军占领,日军也曾多次袭击萝北肇兴镇,都被老五团击退。日军不甘心失败,频频调兵遣将,妄图夺取萝北。为了加强萝北的防务,打击日军,1932年8月初, 马占山将军任命刘斌为改编第五旅少将旅长,并兼任老五团团长,同时调来七团驻守肇兴并由刘斌领导。刘斌又将萝北境内的几股绿林武装收编,将“三江”队改编为十二团,将“永好”队改编为十三团,如此第五旅已有4个团的兵力。老百姓仍然称之为老五团。面对日军咄咄逼人的攻势,老五团多次阻击了日军从江上的进犯。为了狠狠打击日军的嚣张气焰,刘斌亲自率领老五团十连、十一连、机枪连以及由红枪会改编的红枪营,多次阻击沿江来犯的日军军舰。但是,这时老五团后勤保障十分困难,刘斌召集萝北县县长和绥东的士绅开会,要求他们解决部队给养。他们从大地主那里筹集了一些玉米糁子和大倭瓜,从鹤岗煤矿得到一批服装鞋袜。

老五团曾多次欲收复绥滨。1932年7月, 老五团把主要力量集结在绥东,筹集了充分的枪支弹药,准备发动一次攻打绥滨敌伪军的战斗,并调来两只大船和十几只舢板,停泊在江边以备撤退时用。一切准备就绪,只待伺机进攻。但是,没等团长刘斌下达战斗命令,就有汉奸向日军告密那天拂晓,江面上开来两艘日军军舰,直奔绥东而来,紧接着又驶来两艘快艇。军舰上下来的100多日军, 跳进快艇, 向江岸驶来。刘斌立即下令准备战斗。老五团占据有利地形,居高临下,刘斌一声令下,向鬼子开火,打得鬼子哇哇怪叫。鬼子借助武器优势,企图冲入老五团阵地,但几次冲锋都被打退。最后溃败的鬼子退到江边想上船逃跑,船上的鬼子用枪逼迫不让上,这些鬼子只得转回头来同我军拼命,双方打成交手仗。老五团官兵手挥大刀片与敌人展开肉搏战,打死40多个日军,老五团也伤亡50多人,主要是红枪营的弟兄。打退了日军最后一次进攻后,刘斌不得不下令撤出战斗, 乘上事先准备好的船只, 到薛家窑休整。

至1933年6月,在兴山及绥、萝两县的驻军五团由于强敌的进攻、国民党政府不抵抗政策的影响以及自身的弱点和历史局限性,其抗日热情没坚持多久就自消自灭,驻军五团也自行瓦解不存在了。但是老五团首先奋起抗日的壮举,对振奋民族精神,推动兴山及绥、萝两县抗日救国运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建立抗日游击队

1932年6月,中央北方会议之后,时任中共满洲省委委员的冯仲云来到鹤岗矿山附近的七号屯巡视工作。冯仲云一方面发展党的组织,另一方面按照中国共产党关于“组织东北游击战争,直接给日本帝国主义以沉重打击”的号召, 大力发展工农运动, 着手建立抗日武装。1932年10月10日,在冯仲云的直接领导下,汤原中心县委在半截河组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三军汤原民众反日游击队(简称汤原游击队)。汤原游击队第一次建队因失掉枪支而宣告失败。原中队长李福臣调往他处,中共满洲省委派杨山东任中队长。

第一次建队失败后,中共汤原中心县委决定通过三条途径进行第二次建队:一是争取江南哈东义勇军,从而得到枪和人;二是争取兴山驻军老五团迫击炮排起义;三是由反日同盟会自筹款项购买武器。由于前两条途径没有成功,只能把建立游击队的希望寄托在募捐筹款和农民抗租减租的胜利果实上。中共汤原中心县委号召党员、团员、反日救国会会员捐款买了10支长枪和1挺机枪,在七号屯重新建立游击队,武装了数十名游击队员,由中共满洲省委派来的王永江担任党代表、杨山东担任中队长。为了便于联合下江各反日武装力量,对外称“仁和队”,活动区域为兴山、绥滨、萝北一带。1933年1月和3月, 汤原游击队分别在萝北七马架屯收编了于九江的“老来好”山林队,在通河北大古洞收编了孙玉刚山林队。后来,发现于九江、孙玉刚匪性不改,多次侵害群众利益、败坏游击队名誉、煽动游击队员逃跑、破坏游击队的纪律,经研究决定将两人枪毙。留在游击队里的“老来好”山林队队员怀恨在心,暗地里大搞阴谋诡计,预谋组织武装叛变。1933年5月初,当汤原游击队在孙家臭嘴子炭窑宿营时,“老来好”山林队队员杀害了党代表王永江、支部委员裴锡哲,击伤中队长杨山东,同时抢走了游击队全部枪支,致使汤原游击队第二次建队失败。

正当中共汤原中心县委两次建立抗日武装遭受挫折的关键时刻,中共中央向中共满洲省委发出“一二六”指示信,对“九一八”事变后东北的形势作了基本正确的分析,提出建立全民反日统一战线的策略,规定了党在东北的斗争任务,为东北建立抗日武装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1933年7月末,中共满洲省委给汤原、通河等县全体党员的指示信中指出,在当前下江反日斗争形势十分有利的条件下,要创立党领导下的人民革命军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获得党在下江游击运动的领导权。

中共满洲省委还派军委书记胡世杰和巡视员王亚堂到汤原传达“一二六”指示信精神和满洲省委贯彻“一二六”指示信的决议。8月,中共汤原中心县委召开县委扩大会议,根据“一二六”指示信和满洲省委的决议精神,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确定了当前要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肃清汤原北部反动地主武装,清除阻碍统一战线的顽固异己力量,扩大红色地盘;二是分化瓦解敌人势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933年11月, 中共汤原中心县委委员夏云阶派团县委书记于永顺和徐振江携带2支手枪,对鹤立东黄花岗伪自卫团营房实施突袭,在30余名徒手游击队员的密切配合下,将伪自卫团缴械, 缴获长枪14支、 短枪2支。1933年年底,中共汤原中心县委任命戴洪斌为汤原反日游击队队长、李仁根为参谋长、张兴德为政治部主任,游击队共有队员50余人(其中女队员7人)。1934年2月11日,游击队先后在萝北七马架屯和格节河葫芦脖子山沟同伪满步兵、骑兵发生激战,歼敌30余人,狠狠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汤原游击队在夏云阶领导下,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后来被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六军。汤原游击队遭受过失败和挫折,也获得过胜利和喜悦,艰苦曲折的斗争过程与兴山、绥滨、萝北地区息息相关, 可以说, 兴山、绥滨和萝北是汤原游击队的发祥地。

汤原游击队的建立和取得的战绩,增强了绥滨县党组织领导广大人民群众进行抗日斗争的信心和决心。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建立反日游击队、开辟游击区的指示精神,绥滨县党组织在群众基础较好。1932至1937年,先后在二区合泉屯(今中兴康乐村)、帘区、三区曲家窝棚(今望江村)等地建立了抗日游击队。尽管这些游击队的人员比较少、武器弹药不足,却是绥滨地区党组织直接领导下、有较强战斗力的抗日武装。

1936年6月,中共地下党员王永昌、常美轩在三区曲家窝棚建立的抗日游击队有20多人,下辖通讯队、侦察队2个分队和4 个小队,由高清担任队长,王忠信、姜学山分别担任分队长,每个小队有六七个人。游击队提出的战斗口号是“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推翻伪满洲帝国,消灭资本家,解放全中国”。

1937年2月,绥滨二区合泉屯进步青年农民刘成贵、李臣家等人在中共党员王永昌的带领下,以给警察署送烧柴、给伪署长太太“下奶”为由,袭击了北大柜伪警察队和自卫团,缴获长枪11支,进而组建抗日游击队,由刘成贵任队长、李臣家任副队长。这支游击队很快发展到50多人,后来被编入抗联六军第五师第四团,在绥滨、富锦、同江等地与日伪军进行了多次战斗。游击队为党培养了很多优秀分子,其中刘成贵、肖文泰等人在战斗中光荣牺牲。

1937年7月,在中共绥滨县帘区区委领导下,组建了帘区抗日游击队,钟邵惠担任队长,游击队员近30人,主要任务是抓汉奸、打走狗和带领群众进行抗日斗争。1938年春,钟邵惠被捕后壮烈牺牲。

1937年夏,绥滨县抗日游击队准备攻打绥东警察署。中共绥滨县委书记王永昌作了周密安排,派儿童团员赵永斌去绥东读书,主要是为争取在伪自卫团当兵的哥哥赵永志,让他提供警察署人员及武器装备、换岗时间等情况并从中配合。经过争取,赵永志不仅愿意帮助游击队,而且又主动争取了另外几个人。万事俱备后,一天黑夜,王永昌亲自带领游击队直奔绥东,埋伏在绥东抗日救国会会长家里。半夜时分,赵永志换岗,游击队悄悄摸到警察署大门口,在赵永志的指引下,游击队分头冲进伪署长和伪警察住处,这些人在鼾睡中被全部缴械,游击队没费一粒子弹就缴获很多枪支弹药。

抗日游击队对日伪力量进行的多次打击,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战果,极大地鼓舞了各路抗日义勇军,吸引他们主动向党领导的游击队靠拢。一些开明地主和日伪人员中的爱国人士也开始分化出来,逐渐形成了党领导下的抗日民主统一战线,绥滨县抗日斗争的局面日趋向好。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