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一转眼,高考离我已有35年之远,我的儿子也在2013年参加高考,两代人受过国家高等教育,感谢时代,感谢国家,让我们尝到了知识的快乐,学会了用知识武装头脑,用知识为国效力分忧。
今年高考题目的材料来源于老舍《鼓书艺人》、艾青《我爱这片土地》、穆旦《赞美》文章诗歌中的摘录。
在浩瀚无垠的历史长河中,民族精神如永不熄灭的灯塔, 光芒四射,熠熠生辉,指引着一个民族穿越风雨,披荆斩棘,砥砺前行,屹立不倒。
老舍笔下艺人方宝庆面对苦难深重,流离颠沛的日子,连最简单开口就能歌唱都成为奢望。他是真想给孩子唱一段,望着孩子们渴望的眼神,却怎么也开不了口,这看似怯懦的背后,实则是对生活苦难的默默承受,是在困境中保存希望火种的善良与担当,想想当时是多么的无奈与心酸。在国破家亡的白色恐怖环境里,身处压迫欺侮的泥潭中,沉默就是最好的抗争,彰显坚韧与温情。在千千万万逃难大潮中,家破人亡,生死两茫茫,为了日后的希望只能默默坚守的隐忍精神,隐忍不是屈服就范,而是以柔克刚的生存之道,是在困境中静等花开的淡定从容,厚积薄发。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华民族从来都是一个坚韧不拔的民族,即使身处绝境,也从未放弃过对光明的追求,必将走过那战火纷飞的年代,结束受奴役压迫的时代,迎来中华民族的全面解放和伟大复兴,奏响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乐章。
假如我是一只鸟,即便喉咙嘶哑,也要为脚下热爱的土地放声歌唱,这是命运不屈的抗战,是对理想信念的执着坚守。回顾历史,从屈原的投江明志,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忠诚之魂,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李大钊“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从抗日战争浴血奋战的战士到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志愿军,无数仁人志士前仆后继,舍生忘死,千千万万的爱国青年抛头颅洒热血,舍身报国,用行动诠释了何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艾青那发自内心深处炽热呐喊,“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在艾青的笔下,土地不再是简单的自然之物,而是承载着民族的历史、文化和情感。正是因为有了像艾青这样的爱国诗人,我们的民族精神才得以在历史长廊中传承和发扬。“清澈的爱,只为中国”,这是十八岁陈祥榕写下的战斗口号,这是发聩震聋的新时代民族精神在咆哮,在高歌。
不怕牺牲,是中华民族精神最崇高伟大的思想境界。穆旦在诗歌《赞美》中“我要以带血的手和你们一一拥抱,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的大声呐喊,饱含着为民族解放事业甘愿奉献自己的牺牲精神,这是一种深沉的情感共鸣,一种无畏的担当,一种家国情怀的真实写照。无数英雄为了民族大义、为了同胞福祉,毅然决然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刘胡兰面对敌人的铡刀,宁死不屈。黄继光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用胸膛堵住敌人枪眼。还有邱少云、董存瑞、杨靖宇、狼牙山五壮士等无数英雄们,他们用热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敢于牺牲的赞歌,正是这些英雄的无私奉献,换来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国家的尊严和人民的幸福。牺牲精神是民族精神的脊梁,它让中华民族在苦难深重的时刻展现出无比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迎来了今天的和平共处与繁华盛世。历史告诉我们,一个民族的复兴,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奇迹,而是几代人在苦难中磨砺出的坚韧;民族复兴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它存在于每一个青年的奋斗中,体现在每一次对正义的坚守、对理想的追求、对国家的热爱里。
不忘耻辱,缅怀先烈,铭记历史,在新时代的征程中,我们要以先辈们为榜样,传承弘扬家国情怀;我们要努力学习,提升素质,勇于担当,勇于创新,挺起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