倚剑长歌 精忠报国

我要从所有的时代那里

从所有的黑暗那里

从所有的金色旗帜下

从所有的宝剑那里夺回你

——题记


有种力量,可以穿越时空;有些生命,让我们相信永恒。

在《特别关注》第306期,《人物》栏目中我读到了《黄旭华:潜龙在渊  深海铸剑》这位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的传奇人生,冰与火中淬炼的青春,绝境中铸就的丰碑,他毕生践行科学报国的故事,让每一位读者都为之震撼。

“学医只能救人,我要救国。”1924年出生于广东的黄绍强,因日寇侵略的战火燃遍中国,在17岁那年辗转千里,用了两个月时间,来到桂林求学。目睹铁蹄侵略下祖国人民的惨状,他决定放弃学医志愿,改学工科。少年强则国强,为了勉励自己,他还将名字改为“旭华”,并在高中毕业后选择交通大学船舶系,立志保卫祖国海疆,要以科学为武器,拯救危难中的祖国。

如果说当年的求学黄旭华是凭着一腔赤勇和对祖国的热爱,那么从零开始探索核潜艇研究,以百折不挠的精神和毅力攻克一座座高山,创下一个个奇迹,他用青春和智慧,写下了以身许国的誓言。

互联网时代的年轻人也许无法想象,1958年黄旭华接到国家要自己搞核潜艇时面对的困难和挑战。他和同事从浩瀚无边的报纸杂志和论文中,如大海捞针一样找到有价值的内容,靠几张模糊不清的照片拼出了美国核潜艇的总体布局。没有现成的图纸和模型,他和同事一边设计一边施工。海量数据需精密计算,他们用算盘等“土办法”一遍遍演算,算出了首艘核潜艇的几万个数据,以水滴石穿的精神,攻克下一道道难关。

《潜龙在渊 深海铸剑》中写到一个细节,令人为之动容。1988年4月,中国核潜艇准备进行首次极限深潜试验,试验前,参试人员心情忐忒,有人偷偷写下遗书,而黄旭华的一句“我将与大家一起下水”,给大家打了“强心剂”,阴霾一扫而空。核潜艇总设计师亲自参与深潜,在世界上无先例。正是黄旭华的坚持,给予人们极大信心,最终,极限深潜试验获得圆满成功。

一名真正的科学家,只有将身心全部奉献给科学事业,只有一步一个脚印去攀登科学高峰,只有发扬团队精神,只有不断超越自我,才能有所作为。作为“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当媒体称他为“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每次都会纠正这个说法。有他看来,中国的核潜艇事业是一项群体事业,是由无数科研人员集体创造出来的。在他心里,科学不是为了个人荣誉,不是为了私利,而是为了祖国的富强。

倚剑长歌,精忠报国,黄旭华——这位国之脊梁的人生传奇,将永远在祖国的山河间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