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深处的父爱长歌

父亲节的晨光,似一支饱蘸思念的笔,在记忆的宣纸上,细腻勾勒出父亲的轮廓。十二载悠悠岁月,未冲淡他的音容笑貌,反倒如陈年佳酿,在时光窖藏中愈发醇厚。

“父爱如山”,此言不虚。父亲宽厚的肩膀,是我童年的避风港,盛满无忧欢笑;他的勤劳,若广袤土地,默默孕育生活希望;他的坚韧,犹经霜苍松,于风雨中为家撑起晴空。他以布满老茧之手,为儿女筑港湾,用默默担当,扛生活重担。

父亲的严,非言辞苛责,而是躬身践行,于无声处为子女立人生标杆。他不善言辞,却将深沉爱意,融入生活点滴,如静默诗篇,待后人用一生品读。

少年时,命运的阴霾骤降——祖父离世,年仅十五六岁的父亲,不得不以稚嫩双肩挑起养家重担。彼时,家中唯有裹脚体弱的奶奶,与患软骨病行动不便的姑姑。几亩薄田、一间半危房,物资匮乏的年代,生活艰难可想而知。但父亲未退缩,从零学田间耕作,无车马便与本屯农民换工,在生活泥沼中奋力前行。至今忆起,他谈及年少时,在大家族一起生活的时候,无父亲的他,因打饭去早了一点,遭家族长辈数落的委屈,仍难掩叹息与愤慨。那份不甘,跨越数十载,依旧清晰。一个家族一个国家,只有自己强大才不会被欺负。

二十岁,父亲与同样命运坎坷的母亲相识相,(母亲四岁父母病逝),结为连理。种地为生虽清苦,却因彼此陪伴多了温暖。二十三岁,父亲凭借私塾初小功底与自身努力,考入税务系统,告别农耕,举家迁至城里,开启新篇章。

随着我们姊妹六人相继出生,八口之家生计全压在父亲每月四十多元的微薄工资上。租房度日、缺衣少食是常态,野菜粗粮常上桌,亲戚接济也成依赖。然而,父亲从未抱怨,骑着破旧自行车往返各乡税务所,风雨无阻。1964 年,父母省吃俭用,在仁合村买下那间解放前露粉条用的破旧工棚作为家。之后,父亲亲自修缮,割苫房草、换旧窗户,让阳光照进这个艰辛却满是温情的家。父亲工作兢兢业业,获领导赏识,被选派到吉林省财贸干校深造,毕业后分配至四平市财政局。但因户口限制,为团聚家人,他毅然调回东丰县税务局,扎根农村基层,直至成为大阳镇税务所所长。他克勤克俭,烟酒不沾,唯有过年小酌几盅。年节时,他亲自下厨,为我们炸香甜锅包肉、酥脆麻花,那是记忆中最暖的年味。他的老制服别着钢笔,一穿数年,补丁摞补丁,却为我和弟弟买新鞋,自己仍穿破旧胶鞋。

五十三岁,正值事业有成,父亲为二弟接班就业(当时政策),毅然提前病退。告别奋斗三十余载的岗位,看着同事换新制服、戴大盖帽,他心中不舍与无奈可想而知。

病退后,父亲未停下脚步,远赴他乡在个体建筑企业和印刷厂任会计,一干十几年。每到春季外出打工,冬季才归。后来年纪大了,不再做会计,他又骑车下乡收购鸡蛋,与母亲摆摊售卖,只为帮衬子女成家立业。

母亲离世后,父亲陷入孤独。独自生活两年后,中专毕业的外孙子樊军又从白山电站返回东丰学家电维修,父亲为外子做饭,爷孙相伴为他晚年也增添一点乐趣。外孙结婚后,父亲虽曾续弦,后又依自己意愿与妹妹一起生活,生活相对安逸。然而,年逾八十多岁,他不慎摔倒,卧床数年,在妹妹经心照顾下,于2013年6月26日与世长辞,享年86岁。

父亲的一生,是奉献与拼搏的一生。他的爱,是艰难岁月中为我们遮风挡雨的坚毅,是拮据时省己护子的无私,是面对压力默默承受的担当。他以一生诠释父爱,这份爱如光,照亮我人生之路,让我在前行中无畏无惧。今夜,思念如潮。愿天下健在的父亲,皆被岁月温柔以待,健康长寿,尽享天伦之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