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熄的地火——鹤岗矿区红色史话

第四章 激情岁月谱新篇

第四节  从扎根煤矿到支援全国

三、 支援全国各地开发建设

作为老矿区,几十年来,鹤岗矿务局一批又一批的干部和技术骨干在先辈事迹的感召下,积极支援新区建设。

这些“老鹤岗”大多能吃苦,作风淳朴,闯出了一片新天地,也为鹤岗矿务局赢得了荣誉。 他们无论走到哪里,都没有忘记自己是鹤岗矿务局人,同时,鹤岗矿区日新月异的振兴景象使闯四方的鹤岗矿务局人感到鼓舞、骄傲和自豪。

1954年,东北煤管局第二基建局成立初期设在鹤岗,局长由鹤岗矿务局副局长李群调任,局机关干部和工程技术人员基本上都是从鹤岗矿务局调过来的。

两年后,该局迁往哈尔滨。20世纪50年代, 鹤岗矿务局先后向省内的双鸭山、七台河和河南平顶山、陕西铜川、贵州六盘水、宁夏石嘴山、甘肃靖远、阿干镇等新区成批地输送管理干部和技术骨干。

1958年,湖北武汉煤炭工业刚起步时, 鹤岗矿务局输送100多名干部。

鹤岗矿务局109队整编制调去新区后,又重新组建了一支地质勘探队伍。大庆油田和大兴安岭林区开发初期, 都得到鹤岗矿务局的大力支援。

据不完全统计,从1958-1965年,鹤岗矿务局先后抽调近4000名管理干部、工程技术人员、骨干工人支援勃利(现龙煤七台河矿业公司)、六支、盘江、水城、平顶山、大武口、永荣、伊敏河、贺兰山煤炭公司和大雁矿区的开发建设。他们中大部分人成了新建矿务局的领导骨干和技术骨干。鹤岗矿务局建局以来,先后有24位局领导被调往其他矿务局或省煤炭管理局担任局长和副局长,他们都为我国煤炭工业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从鹤岗矿区走出去支援煤矿开发建设的群体中,季德江是一名典型代表。

季德江(1934-1998), 满族, 黑龙江省双城县人。1956年8月, 在鹤岗矿务局参加工作, 1959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鹤岗矿务局新一矿三采区技术员、班长、段长、副区长、新一矿生产科科长、副矿长、兴安矿矿长;1975 年8月,调入七台河矿务局工作,历任党委副书记、副局长;1981年2月17日,任七台河矿务局局长; 1991年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1994年12月退休;1998年10月19日不幸逝世,终年64岁。

季德江在七台河矿务局工作期间,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解放思想,深化改革。他以企业家的胆略和气魄,精心谋划矿区的长远发展, 坚持科技兴企战略, 一手抓老区技术改造,一手抓新区开发建设,带领全局上下团结奋战,顽强拼搏,实现了集中生产,为矿务局1991年提前破千万、实现千万吨矿务局,跻身于全国大局行列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十分重视矿区的基本建设,精心组织东部新区的开发建设,快速、优质、高效地建成了富强、铁东两个现代化矿井,保证了矿区的发展后劲,并且培养了一支敢打敢拼、技术过硬、作风优良的建设施工队伍。他以企业家的远见卓识,积极进行产品结构调整,先后组织建成了新兴、桃山、铁东、富强4个选煤厂,形成年入洗600万吨的生产能力,充分发挥企业的资源优势,为七煤公司成功地实施精煤战略,优化产品结构,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和经济效益作出了重大贡献。他高度重视矿区的多种经营,大力发展一、三产业,初步形成了煤钢、煤电、煤化工、建筑建材、机械制造加工、农林牧副渔等六大支柱产业。他对矿区的科技、文化、教育、卫生、生活服务等事业都极为重视,进行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改变了矿区贫穷落后的面貌,改善了广大职工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了职工的生活水平。他具有强烈的改革意识,在生产经营上不断深化改革承包,形成了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积极推行以三项制度改革为重点的一系列的配套改革,使企业呈现勃勃生机和活力。由于业绩卓著,他多次受到上级的肯定和表彰,并先后被评为黑龙江省优秀企业家、中国煤炭工业优秀企业家,1992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第五节 鹤岗矿山培育的杰出代表

特别能战斗是矿山儿女的显著特征。几十年来, 这种精神代代相承,发扬光大,涌现出许许多多的矿山英模人物,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克服艰难险阻,创造出辉煌的业绩。

一、 采煤工出身的煤炭部长——于洪恩

鹤岗物华天宝,地下有取之不尽的煤炭,地上有莽莽苍苍的森林,还有漫山遍野的麦海稻浪。鹤岗人杰地灵,于洪恩就是从小在这里采煤,一步步成长为国家煤炭工业部部长的传奇人物。

于洪恩,1927年出生在山东省莒县。十几岁的于洪恩为摆脱贫穷,寻求自由美好的新生活,毅然爬上北上的列车,来到地处东北角时称兴山的鹤岗煤矿。应该说他是幸运的,刚来不久,正赶上在东北横行霸道多年的日本无条件投降, 鹤岗矿务局随之正式成立。1946年于洪恩正式参加工作, 成为东山矿一名采煤工人。“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 正是应了这几句歌词, 于洪恩年轻气盛,干活舍得卖力气, 做事愿意动脑筋, 工作爱较真儿, 有那么一股不服输的劲头。因为他知道, 好日子来之不易, 全国还没解放, 前方战事正在吃紧,急需煤炭支援。我们平时多流一点汗,解放军将士就能在战时少流一点血;眼下多出一吨煤炭,也就等于为正义战争多送一颗炮弹。就是凭着这朴素的感情和扎实的作风,他被推选为采煤班长,并于1948年光荣入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22岁的于洪恩由坑长升任东山矿副矿长,1950年又升任矿长。当坑长,他带领矿工们把井区建成质量好、产量高的模范井;当矿长,又率班子成员把东山矿建成高产矿。由于工作业绩突出,他多次受到上级的表扬和嘉奖。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前进。一头扎在煤矿里拼搏的于洪恩,每天觉得有使不完的劲儿,每晚有想不完的事儿,但面对某些工作总觉得有些力不从心。冷静下来一分析,发现自己从小没念多少书,文化底子薄,很难适应当前迅猛发展的潮流。于是他白天拼命工作, 夜晚静心补习功课。功夫不负苦心人,几年下来,于洪恩的文化程度迅速提高,理论水平也相应见长,安排工作不仅凭工作经验,还从科学依据出发,做到井井有条。平时向上级汇报工作、开会做报告滔滔不绝,加上他天生嗓音洪亮,是当时出名的“小钢炮”。上级领导赏识他的能力,为更好地发挥他的作用,1954年矿建公司和土建公司合并时,调他到建井公司任经理。当时正是“一五”发展时期,矿区恢复和建设全面展开,苏联援建中国的156项工程鹤岗就占3项。新中国第一对竖井在建井公司施工下竣工,“新一矿”也由此光荣诞生。1956年, 根据矿务局的推荐, 煤炭工业部调于洪恩同志到北京煤干院学习。于洪恩来到煤干院,就如同游进学问的海洋,闯进科学的殿堂,如饥似渴地吸吮着知识的雨露。更有幸的是他煤干院学习结束后,又被保送到全国煤矿最高学府北京矿业学院,度过了难忘的四年大学生涯。在这里,他完成了一个从工人干部到高级知识分子的飞跃,实现了思想认识和知识能力的又一次升华。

在读书期间,于洪恩想念鹤岗这块热土,于是,怀揣“北矿”毕业文凭,带着报效家乡的一片热忱,回到阔别几年的鹤岗,投身到日夜向往的煤矿。任兴安煤矿矿长后,抓基层,固基础,煤炭产量一再攀升,迅速超过设计水平。1962年1月,34岁的他任矿务局副局长,在领导岗位上发挥着他的卓越领导才干,1963年又带职兼任兴安矿矿长。1966年2月,又回矿务局工作时,“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大多数领导干部被打倒,他也一度靠边站。1974年12月,他被调到省里工作,任煤炭工业管理局副局长。

1977年5月,于洪恩又回到鹤岗任市委副书记、矿务局党委书记。

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冲击,煤矿采掘比例严重失调,当时煤炭产量一直在700多万吨/年徘徊,而且时常大起大落。面对这困难局面,于洪恩白天奔走在各矿厂处,晚上躺在床上难以入眠,有时半夜醒来,伸手抓起枕边的电话,不是向局、矿调度室询问情况,就是要车下煤矿去采区查岗。他率先垂范,使各级干部工作作风迅速转变;他身体力行,使全局职工干劲倍增。几个月时间过去,经过他反复调查摸底,多次研究论证,一个成熟的方案在头脑中形成。 一次,召开全局千人四级干部动员大会,在会上,他胸有成竹,一个个区队情况脱口而出,一组组数据语出惊人,最后他慷慨激昂,掷地有声:奋战“七七” 打基础,“七八” 坚决破千万。 顿时,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如果说,1978年的每一张日历,都是创水平上台阶的喜讯,那么,当年12月31日的声声锣鼓、阵阵鞭炮就是夺取全胜的捷报。全年产量突破1000万吨,鹤岗一举跃入全国十大矿务局行列,这以后的十几年内又以每年50万吨数量递增,等于每年都有一个中型矿井投产,产量最高的年份名列全国第四位,为粉碎“四人帮”后全国经济大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当时,作为老矿焕发青春的“鹤岗现象”不胫而走,引起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 时任煤炭工业部部长高扬文到鹤岗矿区视察后欣然命笔“鹤岗、鹤岗,鹤立高岗,鹤岗是全国千万吨大局,希望像鹤一样站得高看得远”。 《黑龙江日报》以多半版的篇幅对于洪恩进行报道,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新闻联播》节目头条以《廉洁奉公, 心系煤海》为题进行报道并加以评论, 新华通讯社采写的《鹤岗矿务局发展壮大》的长篇调查发表在《国内动态清样》供国家领导人参阅。成绩面前,于洪恩告诫各级干部,多做少说,尽好我们煤矿带头人的责任。 对待来访记者,一概由主管宣传部门接待,实在搪不过去,他就领着到井下走一圈。他的一篇题目为《挖潜、革新、改造是老矿区煤炭生产发展的主要途径》的论文,很好地解析和诠释了“鹤岗现象”的奥秘,由此他被煤炭部命名为“中年挖潜专家”。

煤炭生产走向正常发展道路,鹤岗矿区也蒸蒸日上,雄风大展。于洪恩又一次接到上级通知,去中央党校学习深造,为期一年,毕业后到美国考察。他归国后满怀信心, 运筹帷幄。1981年10月, 中央任命于洪恩为煤炭工业部副部长,协助部长主抓生产等常务工作。在相继召开的党的第十二次和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他连任两届中央委员,后来又出任煤炭工业部部长。全国经济体制改革后,他又出任全国煤炭总公司总经理。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政府职能的进一步转变,煤炭企业划归地方管理,煤炭产业工人出身的于洪恩,担任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从岗位上退下来后,又当选全国人大常委会常务委员、全国人大生产经济委员会副主任。离休在家期间,于洪恩仍念念不忘全国煤炭生产的形势,常为安全生产提些合理化建议,并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经常回老家看看,关心着鹤岗城市的发展建设、煤炭生产的后劲,挂念着那些为矿区解放、发展、建设作出贡献的老干部、老工人和广大职工。

2016年3月13日, 于洪恩同志因病医治无效, 在北京逝世, 享年89岁。

(未完待续)